![]()
最近,鲜少露面的王朔破天荒地接受了采访。
起因是为新书上市做专题访谈,他和编辑部的青年朋友们聊了聊。
关于《起初》,关于文学,关于衰老,关于日常起居,关于生离死别,关于猫。
镜头下,六十七岁的他头发花白,面容消瘦,说话松弛又带着几分疲惫。
很难想象,那个曾经睥睨一切、大胆写下“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文坛“痞子”,如今已衰老成这般模样。
那个写下《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以及一票电影剧本,撩动无数读者荷尔蒙的京圈才子,王牌编剧。如今却独守庭院,讳谈旧作。
一句“我年轻时写的爱情太恶心了,都不对”。轻飘飘给自己的过往历史翻了篇。
![]()
王朔近期的采访视频《起初有个编辑部》
王朔上一次公开露面被舆论关注,还是十八年前替王子文打官司和怒怼失实报道自己的记者。
他离开舞台太久,才气随着时间一同衰老,以致于70、80、90后对他的记忆日渐模糊,新生代读者只知郭敬明韩寒巫哲木苏里,谁还认识王朔。
两年前,《起初·纪年》首发面世,引发了媒体和读者讨论热潮,有网友在作品报道的评论区天真提问:“王朔是谁?”
王朔《我是你爸爸》| 天津人民出版社
芳华易逝。一代人的黄金时代终究远去。曾经的恩怨情仇和躁动青春化成如今松弛的皮肤和周身病症。
王朔,老矣。
王朔出生于南京城墙脚下,两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成为冯小刚羡慕的大院子弟。
但他的童年似乎并不幸福。
出身于军人家庭,王朔从小就要受到比同龄人更多的管束。这与他乖戾的天性截然相反。
![]()
两周岁时的王朔
在六十年代的北京街头长大,王朔的心思全然不在课堂上。每天跟着一帮比他大的孩子瞎转悠,抽烟,打架,旷课,捉鱼.....
带着一身伤痕回到家的王朔,免不了来自父亲的一顿暴打。
成年后的王朔与父母关系疏远,早在童年时代就埋下了导火索。
父亲的暴力与威权,母亲的冷淡和唠叨,不断助长着王朔的叛逆。王朔与父亲的战争,一直延续到学业结束,每次都在拳棒的激烈对抗中告终。
他后来回忆:“我父亲打我的时候,一直打我打到他打不动为止。”
![]()
王朔(前左一)与家人的合照
在学校里,王朔也是老师不待见的坏孩子。旷课,斗殴,时不时指出老师的课堂错误。
小学五六年级时,王朔就写过5000多字的检讨,在演讲台上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朗读。
在批评与被批评的环境中呆惯了,以至于成名后的王朔在面对他人的唾骂时已经习得“免疫”。以牙还牙,刀枪不入,绝不将就绝不内耗。
这样的暴力场面他太有经验了。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几乎贯穿了他整个青春期。
![]()
青年王朔
他说:“我是超级攻击型人格,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我是一只疯狗,谁咬我我咬谁。”
然而,外人看来浑身刺头的王朔,性格里也有安静的一面。
青春期的王朔对军事历史类的图书很感兴趣。《三侠五义》《法国大革命》《德意志帝国兴亡史》都曾是他的枕边书。
一个关于军旅的梦想,在他的心中成型,这是那一代人的时代钢印,也是王朔自己的军旅浪漫主义。
![]()
青年王朔
1977年,王朔高中毕业。一向不听父母话的他却听从了父亲的意见,报名参加了人民海军。
一个月后,王朔风风火火地跑到青岛北海舰队服役,成为了一名同龄人艳羡的操舵兵。
然而,好景不长。1978年海军整编,王朔被迫离开舰艇。
他被分配到军队仓库当看守员,每天目不转睛的看着进进出出的人群,自由就停留在离他不远的海面上。
![]()
海军士兵王朔
百无聊赖之际,他读到一篇名为《没有纽扣的衬衫》的故事,心里咕叨:
就这水平也能登?我上我也行。
一股原始的冲动驱使他纵笔疾驰,一个晚上的工夫,一篇“年轻女孩冲破禁忌追寻自由”的故事就鲜活出炉了。
稍加润色后,王朔投给了《解放军文艺》,没想到第一篇小说就被顺利“收编”了。
![]()
《解放军文艺》
这篇小说让刚刚跨过二十岁的王朔拿到了25块钱的稿费,相当于他在部队半个月的工资。
收到稿费的王朔大吃一惊:
“原来写东西来钱这么快。”
80年代初,王朔服役期满,被分配到北京医药公司当业务员。
他天生伶牙利嘴,能说会道,因此手里积攒了很多客户,业绩十分漂亮。
但因为此时单位尚未改制,他每月按例只能拿固定工资。
随着改革开放兴起,“下海经商”成为全民共识,第一波浪潮就打到了王朔身上。
本就对薪酬不满的王朔索性辞掉工作,下海创业。
![]()
早期的王朔
拿着之前攒下的积蓄,王朔开始倒卖起了收音机和电子手表,这些今天看来稍显过时的电子产品,却是当年难抢的“尖货”。
王朔托朋友从南方低进高出,中间商大赚了一笔。
倒买倒卖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政府开始“严打”,王朔的倒爷生意也按下了暂停键。
在朋友郑晓刚的建议下,俩人合伙开了一家餐馆。但由于缺乏经验,不多久门店就关张了。先前做买卖的钱,王朔几乎都搭进去了。
账算完,还倒欠了一屁股债。
他掂量着:既然做生意还得赔,那还不如写小说。写书最合算,一本万利,稳赚不赔。
说干就干,王朔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写了一篇纯爱小说,名字叫《空中小姐》。
![]()
王朔《空中小姐》|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几番修改后,王朔将一摞稿纸拿到当代杂志社,编辑部看完当即拍板决定发表。
《空中小姐》犹如一颗鱼雷,在读者圈迅速掀起一阵浪花。
向来以真名示人的王朔,第一次尝到名利的滋味。
1986年,是王朔创作的高峰时期,他一口气写了《浮出海面》《橡皮人》《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经典剧情小说。
《橡皮人》投到了青年文学编辑部的桌案上。时任编辑的马未都在看完小说手稿后大加赞赏,他专程给作者打了电话,邀请王朔到编辑部来改稿。
不过,这篇新颖大胆的小说却差点被责任主编一票否决了。
![]()
王朔、马未都、路东之
软磨硬泡下,最终对方同意刊发,但要求必须删除开篇的第一句话:
“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
马未都假意答应,等到去印刷厂校印时,他又偷偷将这句话加了回去。
犹如投下一颗炸弹,《橡皮人》震动了整个文坛。
王朔用诙谐直白的语言,给一向严肃的中国文学,撕开了一道野性的口子。
伴随着作品的火爆,王朔的创作热情也一发不可收拾。
十五个月的时间里,王朔发表了《痴人》《枉然不供》《人莫予毒》《顽主》《动物凶猛》等一票小说,几乎包揽了当时所有的主流文学期刊。
![]()
王朔与他的作品
1988年,王朔的四部中篇被改编成电影《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其中尤以《顽主》最为火爆。
这部电影不仅捧红了张国立、葛优和梁天,还救活了当时濒临倒闭的峨眉电影制片厂。
这一年,被业界称为“王朔电影年”。
红的发紫的“朔爷”,人生刚刚迈入三十岁的关口。
![]()
王朔
《橡皮人》改编的影片上映时,王朔拉着发小去和平里看首映。望着眼前黑压压的人头,他志得意满地对叶京喊道:
“中国电影,哥们儿占半壁江山!”
同高歌猛进的中国摇滚一样,王朔的小说及其电影,也成了一代人的“文艺圣经”。
街头巷尾,高墙内外,年青人脱口而出的都是王朔小说里怼人的金句:
“你丫装什么呀?”
![]()
80年代末的北京街头
90年代,王朔转战影视圈,中国影视剧开始迈入高速时段。
“要想卖好座,剧本找王朔。”几乎成了内地影视圈拍片的黄金法则。
第一部创收视率纪录的长剧(渴望,1990),第一部经典室内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1992),王志文江珊主演的第一部家庭爱情剧(过把瘾,1994),全部出自王朔的手笔。
对于当时影视界的从业人员而言,王朔就是“财神爷”。
谁能拿到王朔的剧本,谁就拿到了票房和收视率的保证金。
![]()
改编自王朔作品的电视剧(部分)
已经成为“人尖儿”的王朔,依旧笔耕不辍,一年时间写完了近两百万字的剧本。
他还将自己的作品整理成文集,打破了在世作家不能出文集的行业禁忌。
工作之余,王朔似乎仍有使不完的劲儿,不停出席各类酒局和沙龙活动。一次偶然相遇,却让三十六岁的王朔迅速陷入了爱河。
而对象,却是小他十六岁整的女大学生徐静蕾。
他被徐静蕾的外表和谈吐所吸引,随后向对方承诺:我一定会让你红!
王朔亲手捣碎了自己的婚姻,妻子带着女儿远赴美国。
![]()
王朔与前妻沈旭佳
这段不被外界看好的恋情在八年之后不了了之,也让当事人的声誉遭到了极大非议。
在国内第五代导演中,有两个名字与王朔息息相关。
一个是姜文,一个是冯小刚。
早在80年代,姜文就对王朔的小说爱不释手。王朔小说中所散发的叛逆与躁动气息,与同为大院成长起来的姜文不谋而合。
1993年,三十岁的姜文拿到电影许可证和《动物凶猛》的改编权,拍摄了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定在王朔生日那天开拍,姜文亲自邀请作者到现场剪彩。次年,电影上线。
![]()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这部充斥着荷尔蒙与暴力气息的青春影片,让无数人都记住了宁静的泳装和夏雨行走在屋檐上的身影,同时也让初次操刀的姜文成为了红遍江南江北的鬼才导演。
电影囊获了当年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以及最佳男主,并在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上大放异彩。
影片中,王朔客串了一位小混混头目。
一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洲震荡和为贵”,成了那个年代街头劝斗的经典台词。
![]()
《阳光灿烂的日子》剧照
如果说姜文只是纯粹的小说迷,冯小刚则是王朔实打实的铁哥们。
两人不仅出生同年,还是彼此事业上的合伙人。
冯小刚在自传中提及他与王朔初次见面的场景:遇见王朔,就像抬头看见了北斗星。
1991年,《编辑部的故事》筹拍期间,王朔力排众议,拉来彼时还是场助的冯小刚做编剧,次年又介绍导演郑晓龙给冯认识,俩人随即合拍了《北京人在纽约》。
不久之后,王朔亲自搭台,和冯小刚成立“好梦电影公司”。
两人合作改编了小说《永失我爱》,冯小刚的电影铺子就此开张。
![]()
王朔与冯小刚早期的工作照
1997年,冯小刚再将王朔的小说故事搬上荧幕,《甲方乙方》一炮走红,那句“1997 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就此拉开了中国贺岁片的上映惯例。
可以说,王朔是冯小刚事业上的头号贵人。
然而,人生南北多歧路,运去英雄不自由。
当冯小刚跻身名导在电影市场一路驰骋时,王朔的文艺事业却迎来了断崖式下跌。
90年代初,文学界对王朔的讨伐已经暗流汹涌。
为了将王朔拉下文坛,一些人给其作品贴上“痞子文学”“流氓文学”的标签。
有女编辑公开放言:“不找王朔约稿,我去了他要是强奸我怎么办?”
舆论甚至出现了王朔改编的作品越火,批评作者本人愈烈的情况。
![]()
《王朔文集》(1992年一版一印)
1997年,“倒王运动”达到高潮。王朔的小说被定义为“丧失人文精神的堕落代表”,与王朔有关的多部影视作品被禁。
树倒猢狲散,原先蹙拥在主角身边的影视资本光速撤离。
为避免殃及池鱼,王朔决定远走美国,避避风头。
临行前,他劝冯小刚:“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咱俩不要一起死。” 冯小刚听了劝,在《甲方乙方》片尾抹去了王朔的名字。
![]()
《甲方乙方》剧照
不过,这场封禁风波并未挫伤王朔的傲气,他口若刀剑,将市面上的主流作家批了个遍。
他骂金庸,怼李敖,喷余秋雨,连同鲁巴茅都不能幸免。
甚至狠起来,连自己也不放过。他在文章里写道:
“从王朔开始,哗众取宠似乎成了作家成功必须采取的姿态,连累得其他老实本分的作家也跟着失去了社会的尊重。大家对他的愤怒,瞧不起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言辞之犀利,用笔之辛辣,让不明真相的吃瓜读者也不由称赞。
![]()
王朔
他将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金庸小说和香港明星列为“四俗”,得罪了一票资本,也引来了众多影迷和粉丝的围攻。
针对一些尖锐的社会议题,他不吐不快:
“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作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民。”
他擅长解构崇高和假大空,最讨厌有人歌颂苦难,欺负穷人成就自己。
然而,文字在生活面前不堪一击,语言也只是王朔的保护色。
![]()
王朔的新书《起初》系列
千禧年之后,父亲、哥哥以及数位好友接连离世,投资失败,恋人分手,与冯张二人分道扬镳......
接二连三的重锤下,彻底撕开了王朔的伤口。
命运手握残忍的剧本。曾经对准敌人的刺,最后都扎向了自己。
社会上关于王朔的流言依旧不减。他闭门不出,简衣素食,研究起了佛经。
王朔,不再凶猛。
![]()
王朔与猫
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阳光灿烂的日子”,对于王朔来说,这样的日子只存在于80年代。
2007年,王朔奔走于王子文的官司纠纷和一众媒体的口水仗中。
同年,《我的千岁寒》出版,他大张旗鼓地宣布重出江湖,但市场反响平平。
有读者读后评论:书像盗版,不像王朔。
他感到身心俱疲,逐渐淡出公众视线,直到十八年后新作出版再度接受访谈。
他把仅剩的温柔都留给了女儿王咪,写了厚厚一本的《致女儿书》,以弥补自己作为父亲角色的缺憾。
![]()
《致女儿书》内页摘录
十八年,世殊时异,等到再度归来,这个世界已经不是他熟悉的样子。
锋利的爪牙早已疲钝,眼角的皱纹遮盖了野心,年轻时的快意恩仇和唇枪舌剑转化成了摇椅上舒展的笑意。
从前喝过的酒吃过的肉化成“痛风”钻入骨髓,眼睛因为日复一日看书和刷短视频而变得浑浊不清,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综合征正剥夺着他的饮食和睡眠。
王朔,老了。
![]()
王朔近期采访《起初有个编辑部》
他不再忌讳谈论死亡,对来访者坦言:我可能死于中风。
谈及人生理想,王朔年轻时的职业理想是做大堂经理。
“手底下一票人,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酒店大堂和办公室,天塌了有老板撑着。”
可他却在文学圈和名利场里蹚了几十年浑水。年轻时觥筹交错,开门即是宾客,老年却孑然一身。
![]()
王朔近期采访《起初有个编辑部》
他鲜少出门,每天与猫为伴,天气好的时候喜欢搬把椅子待在屋外嗮太阳,在扫地和短视频里打发时光。
他说,人生的归宿其实是墙角。
新世界人来人往,属于王朔的时代已经远去。台上主角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广场的露天大屏每天都有新鲜面孔。
他待在墙角看戏就好。
赞(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