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锤]数据太难看了
大家好,我是铁锤,好久不见。
房价下跌的真相从来不在新闻稿里。
今天咱们聊聊房地产的近况,我希望你不要当爽文看,而是要看到楼市变动背后的经济信号。
统计局5月70城房价数据撕开了“止跌回稳”的遮羞布:二手房价格上涨城市从6个骤降至3个,下跌城市从56个暴增至67个,几乎全军覆没。
四大一线城市二手房环比跌幅进一步扩大,北京下跌0.8%、上海下跌0.7%、广州下跌0.8%、深圳下跌0.5%。同比数据更触目惊心:今年前5个月,北上广深平均跌幅分别为2.1%、1.3%、8.5%、4.5%,广州领跌全国,一线城市房价神话彻底破灭,现如今大家终于开始体会房产的另一面,有涨就有跌,一线城市永远涨也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
中指院的补刀数据更让谎言无处遁形,5月份百城二手房全线下跌,环比再跌0.89%,同比跌幅扩大至7.24%,连续23个月阴跌。
![]()
其中二手房价格同比跌幅超过10%的城市有16个,以东莞为例,200万房产一年蒸发25.6万,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调整了,而是妥妥的资产价格塌方。
![]()
所以媒体口中的“止跌回稳”,不过是某些部门玩弄累计数据的文字游戏。真实情况是,全国的平均房价相较于2021年高点已经下跌了26%,跌穿地板了。
更刺激的是,五大一线城市同样跌势汹汹,香港房价整体下跌了33.4%,上海下跌20.4%,深圳下跌30.4%,北京下跌16.6%,广州下跌27.9%。
这些数据均来自各地住建局网站,我只是动动手指把数据进行了整合计算,纯属是陈述事实,网上这类具体数据很多人看不到,我就是要打破这种信息茧房,让大家对过去几年的房价走势有直观的认识,别再被“环比降幅收窄”的麻醉剂迷惑。
![]()
当然,现在房地产的问题不止价跌,更严重的是降价都换不来成交量,前5个月商品房销售额34091亿,同比下降3.8%。
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4亿,同比下降10.7%,这一数值自2022年4月份转负以来,就一直没有回过正。5月末商品房库存面积升至7.7亿平,当前的广义未售住宅库存需要6年时间消化。
更扎心的是,央行数据显示,过去两年提前还贷的金额超过7万亿,去年提前还贷的数量占按揭贷款余额的20%。今年提前还贷的情况受存量利率下调有所减少,但总量依然庞大。
老百姓为什么要提前还贷?一边是利率倒挂依然存在,另一边是房价跌跌不休,不提前还就是两头受损。
房子卖不掉,土地更不好卖,今年前5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1281亿,同比下降11.9%,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4%的基础上再次下降。不难想象,对土地财政依赖度高的城市的日子有多难过。
![]()
房地产爽文还在继续书写,我不知道这算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因为一方面房价下跌,刚需购房者的成本实实在在减少,晚买房的人等到了奖励。
但另一方面,房地产加速下滑,受冲击最直接的是建筑行业农民工群体,他们技能单一且社会保障薄弱,失业后很难再就业。
过去三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减少了975万,主要是房地产市场的量价齐跌导致开发商拿地减少,项目停工增多。另外,农民工的收入也受到影响,比如塔吊工的月薪减少了2成,零工的日薪甚至不足百元。现在的问题不是工资减少,而是相当一部分大龄农民工彻底断了收入来源。
更致命的是,房地产绑架了上下游钢铁、水泥、装修、建材等50多个行业,房价跌穿的不是地板,是地方财政、银行信贷和中产财富的集体萎缩。
房地产并非孤立产业,而是通过土地→开发→消费链条嵌入经济动脉,拿下游的消费端来说,房价下跌会直接压制家电、家具、装修等需求,与此同时,物业、中介等服务业的营收也会跟着骤减,因为房产占中国家庭资产的七成以上,房价普跌26%,意味着户均财富缩水50万起步,严重的地区,甚至会集体导致高杠杆购房群体陷入负资产陷阱。这其实很好理解,房产抵押物占银行贷款担保品的60%,房价下跌三成即可引发抵押物价值不足,银行不良率飙升,一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3.43万亿,不良率小幅反弹至1.51%。
![]()
我更大的担忧是涨价,因为运作一个城市,财政支出是非常惊人的,如果土地财政收入持续不行,那么接下来地铁、高铁、水电燃气等大量公共品都可能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钱去支撑,而陷入必然的涨价循环。
数据冰冷,市场深陷泥沼,于是我们看到一线城市再次吹响了救市冲锋号:广州宣布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
为什么是广州?
因为广州最先扛不住了,这来自于两方面的压力,一是房价跌得太猛了,从统计数据来看,广州的房价较高点时已经平均下跌了28%左右,直接跌穿地板了,这意味着总价200万的房子,加上贷款利息直接缩水了近60万,要知道大部分贷款买房的人,三年是不可能存下60万的。
二是广州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堪称一线城市中的“高危玩家”。
2023年其土地财政依赖度(土地出让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4.6%,但若按更激进的统计口径(土地出让收入占政府性基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例),这一数字甚至高达76%。
更狠的是,2024年其政府性基金收入中80%以上来自卖地,而同期深圳依赖度仅18.9%,广州对土地的“吸血式依赖”可见一斑。
这种病态依赖是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财政分配劣势,广州是全国唯一实行三级财政的一线城市,其财政体系需向中央和广东省两级上缴税收,自留比例低于其他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而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可独吞本级税收,导致广州自留财政比例比深圳低9个百分点,只能靠卖地填补财政窟窿。
江苏十三太保虽然也是三级财政,但财政收支高度自主(高留存+低省级干预),各市财政自给率普遍超80%,无需依赖省级转移支付。以苏州为例,2024年财政收入2459亿,支出2583亿,自给率95%。
其次是产业转型乏力,深圳靠电子制造和金融税收“躺赢”,广州仍然依赖传统制造业和土地经济输血,工业增加值仅为深圳的60%,财政结构严重失衡。
最后是楼市冰封导致土地财政断崖下跌。
去年广州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中80%以上靠卖地,但楼市冰封导致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骤降至773亿,仅为2021年的43%,开发商集体躺平拒当“接盘侠”。迫不得已,政府开始让国企“自导自演”接盘土地,用应付票据代替现金,上演“左手倒右手”的财政魔术。
更讽刺的是,广州一边喊着区域协调发展,一边将83%的市本级财政支出用于转移支付,本地民生支出仅占36%,最终却要靠卖地续命——这哪里是国家中心城市,分明是土地抵押之城,如果楼市继续下行,广州的财政底裤怕是要被彻底扒光了。
从这几年的救市经历来看,每一次救市政策出台,顶多就管两三个月,然后就完全弱化了,广州这一次也不会例外,究其根本是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这个最根本的问题是什么我不说大家也应该都知道。
放大到全国,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压力更是空前巨大,不夸张的说,一场由房地产崩裂引发的经济溃堤还在进行之中。
全国土地出让金从2021年8.7万亿峰值暴跌至2024年4.87万亿,三年蒸发44%。江苏、广东等经济大省土地收入跌幅超60%,三四线城市土地依赖度仍高达70%以上,财政窟窿堪比无底洞。一线城市还能靠卖地苟延残喘,其它城市则严重依赖转移支付——地方财政自给率均值仅49.2%,贵州、甘肃等省份不足35%,全靠中央输血续命。
![]()
讽刺的是,中央转移支付占比超40%的输血机制,在楼市系统性崩盘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毫不掩饰地说,地方财政正从土地依赖症,直接蜕变为向财爸要钱都难翻身的状态。
不能忽略的是,房地产相关税收断崖式缩水,叠加减税降费政策延续,地方的税收池子已经几近干涸了。而三保的刚性支出却逆势攀升,多地公务员薪资发放已靠举债维持。
以辽宁为例,土地收入暴跌17.8%的同时,财政支出却增长10.6%,收支缺口血淋淋地撕开财政破产的遮羞布。地方政府干脆也不装了,一边靠“停发工资”拖延,另一边又开启了借债模式。
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7.5万亿,利息就能吃掉全年新增财力。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城投有息债务超5万亿,经济越发达债务越疯狂,债务率飙升让地方财政沦为债务人质。更讽刺的是,这些债务大多用于填平土地财政的坑,形成“卖地还债-地卖不动-借新还旧”的死循环。
我们总说失去的收入是补不回来的,这个逻辑在地方税收调节面前,貌似也不是十分严谨,今年前5个月,全国税收收入79156亿元,同比下降1.6%,非税收入17467亿元,同比增长6.2%。
更触目惊心的是,2024年罚没收入暴增15%,很多城市的罚没强度都比较大,有不少城市罚没强度都超过20%,个别城市甚至超过80%,还有沈阳等地靠卖资产撑起43%非税收入。
这种割肉补疮的财政魔术,本质是饮鸩止渴,是在拿政府信用和营商环境当赌注——今天卖地、明天卖资产、后天卖执法权,地方财政正在系统性透支未来。当执法沦为创收工具,地方财政的底线早已被债务和刚性支出碾碎了。
光指出问题显然是不够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破局之道。
我认为,针对地方财政压力问题,解决方案必须从根源入手,打破土地财政依赖。首先,要加速推进房产税改革,对多套房持有者征收阶梯税率,用存量房税收填补土地出让缺口。
其次,地方沉迷土地财政的本质是产业升级失败,所以产业转型才是治本之策,地方要想方设法培育新的增长点。
产业转型需要时间,短期内必须严控财政支出,各地应压缩低效基建投资,清理僵尸城投债务,避免盲目举债续命,刮骨才能生肌。同时,可借鉴日本经验,将部分消费税收入划归地方,增强基层财政自主性。
但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当前的最大困局在于目标撕裂:既要止跌回稳保房企,又要摆脱土地依赖,什么都想要,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
从宏观角度,结构性改革是最应该走但也是最痛苦的路。俗话说得好,没有阵痛,就没有新生,所以破局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
日本转型之痛历时30年,核心教训是 “拖延改革代价更大”。中国若在消费税分权、城投清算、产业松绑上继续妥协,地方财政将继续坠入债务螺旋。当断则断,是为大道。
这几天,大家都在讨论高盛一份关于我国房地产的报告,大概意思是我国的住房需求在2025-2030年会降至410万套-500万套,比2017年的峰值2000万套缩水75%。
这个结论主要基于三点,一是人口负增长带来的需求断层,过去10年是80后、90后在支撑楼市,2019年之前,这部分人群对楼市的需求贡献是150万+,未来轮到00后作为购房主力,但他们偏偏又不买房,对需求的贡献是-50万,2030-2039年还会降低到-140万套。
二是城镇化放缓导致的需求锐减,2030年目标城镇化率70%,2024年为67%,年均增幅仅0.5个百分点。城镇化贡献需求会从640万套降至280万套,平均降幅56%。
三是投资属性弱化的影响,简单来说就是,房价下跌预期导致投资性需求转为负值,投资客每年大概会抛售150万套房子。
报告也提到,家庭小型化会抵消前三项的影响,年均贡献需求升至210万套。综合算下来,未来5年的年均购房需求会缩减一半以上,降至每年略低于500万套的水平。
高盛的报告并不能完全决定我国楼市的走向,因为政策是最大的变量。但不得不说,这份基于事实的分析报告,给了我们一定的参考价值:房地产整体供大于求,逐渐步入低需求发展周期,未来家庭房产配置,要聚焦于一二线城市,小县城的非刚需房产需要提前处置。
在如今房价普遍下跌的情形下,很多人想卖房时却发现陷入另一种结构性困境——就算卖掉房子拿到现金,也找不到收益更高的去处,因为可供选择的投资资产着实不多,这就是铁锤一直强调的,宏观环境难以改变,个体突破的空间其实有限。
未来楼市不就是如此吗,有人之地沸腾,无人之地沉寂。
日本就是最好的例子,核心都市圈资本与需求驱动楼市繁荣,但会加剧居住成本,年轻群体被迫长距离通勤;人口流失、供给过剩的远郊区域,房产将回归居住本源且价值大幅重构,甚至出现房子白送都没人要的现象。既然看到这里了,随手点个赞吧。
赞(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