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奥斯卡从2月推迟到了4月。
有个大热门,我们已经等不及要看它的斩获。
一部具有大师气象的杰作?
下一个时代的华人之光?
最近它一上线,就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无依之地》
Nomadland
![]()
电影改编自杰西卡·布鲁德2017年的非虚构作品《无依之地:21世纪美国求生记》。
作者随房车流浪行驶15000多公里,写下这本书,被称为美国房车流浪者“田野调查”实录。
科恩嫂在读了这部作品后,立马买下版权,但导演人选迟迟未定。
直到她看了赵婷执导的电影《骑士》。
两人的一拍即合,似乎也成为了一次天作之合。
去年9月,《无依之地》擒获威尼斯金狮奖。
在她之前,获得过这个奖项的华人导演有——
侯孝贤(《悲情城市》),蔡明亮(《爱情万岁》),张艺谋(《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李安(《色戒》《断背山》),贾樟柯(《三峡好人》)。
更让人保留想象空间的,是奥斯卡。
在颁奖季,《无依之地》已经获得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等27项,以大优势领跑。
赵婷能否继李安之后,再拿下一个奥斯卡最佳导演?
或者,直接问鼎最佳影片?
悬念交给三个月后。
现在我们能看的是电影本身。
01
何以为家
在路上。
曾经是一代年轻人的理想。
乃至今天,我们也觉得说走就走的生活状态,好值得向往。
幕天席地,星月作伴,对酒当歌。
实际呢?
弗恩(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是个“在路上”的一员,他们称自己为“nomad”(意为游牧民)。
一辆房车,锅碗瓢盆,一台老式收音机。
就是她的全部家当。
![]()
平时吃住都在车上。
缺钱了找个地方打工。
剪头发就自己动手。
![]()
一辆房车。
是她驶离人类都市文明,驶向荒野宇宙的方舟。
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生活?
电影没有直接告诉你她出发的原因。
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穷。
到处打零工。
在亚马逊做仓库分拣,给纸箱贴封条。
天色未亮就上工,可工厂里永远灯火通明。
![]()
![]()
![]()
更苦、更脏、更没人愿意做的活儿。
她也做。
去甜菜收割现场做搬运工,在公厕做保洁员,在无人光顾的快餐店炸薯条……
![]()
电影一开始,是她告别家乡,独自开车上路。
过去,弗恩出身中产,家庭幸福,住在一座靠石膏矿公司兴起的小镇,名叫恩派尔。
08年金融危机后,因楼市对石膏板的需求断崖式下跌,她所在的大厂倒闭,员工尽数被遣散。
连带着,这座繁华了近百年的小镇,也被抹去存在的痕迹。
成了荒废的“鬼城”。
人到六十的弗恩,没有了工作,丈夫病逝,也没有孩子。
一个孤独无依的女人,只能开着一辆被称作“家”的房车,开启了她的“流民”生活。
认识她的人都同情她。
可是她在用词上相当咬文嚼字,纠正对方说——
“我不是没家(homeless)
只是没房(houseless)”
![]()
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
对于对房子有执念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不可理解的,结婚得要房,上学要学区房,哪怕在“流浪吧”,热门帖子仍然是在鹤岗买一套房。
而《无依之地》展现的正是。
我们习惯中认为的谬论。
是怎样成为一群人实实在在的生活信仰的。
02
荒野生存
房车,有时是有钱人娱乐消遣的方式。
但对于底层的美国人,房车可能是最后的体面。
他们买不起房子,也养不起房子的税。
只能住在房车里走走停停。
经好友推荐,弗恩加入了一个游民营地。
这里大部分是已退休、无保障的老年人。
因着种种原因来到此地,把这儿当中转站,开启流浪生活。
有的,患有PTSD,受不了一切噪声。
害怕人群,不敢出街。
只有在自己的皮卡车里,才能得到片刻宁静。
![]()
有的,得了癌症,想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中,找到自己的“诗与远方”。
她不想像自己的同事一样。
还来不及实现出海的心愿,就猝然离世,留下永远的遗憾。
“不要浪费时间
我不希望我死的时候
我的帆船还停在车道上”
![]()
有的,在儿子自杀后,心灰意冷,生活无法继续。
熬过最难的日子后,决定建立营地。
以帮助他人的方式,来纪念儿子。
“如果社会要放弃我们
把我们这些驮马放逐到草原上
我们必须团结起来 互相扶持”
![]()
游牧民营地像一处精神上的乌托邦,收容在现实中受创的人们避难。
在旁人看来,这群人离群索居,是潦倒的流浪汉。
但是这群无根之萍相聚在一起,也建立了自己的社群。
他们会在集市上以物换物,互通有无。
![]()
指定社群规则,搞好公共卫生。
![]()
虽然《无依之地》的景观荒凉。
但这绝不是一部出世的电影。
它是美国社会与美国梦的B面。
弗恩去劳务署投简历。
工作人员建议她提前办退休,可她的养老金根本不够付日常支出。
为了找到工作,她向工作人员强调——
“我需要工作
我喜欢工作”
![]()
第一句是实话。
第二句是解释,也是掩饰。
然而由于高龄,她还是被婉拒了,只能继续做兼职。
因为那些零工,都是年轻人不愿干的活儿。
![]()
导演赵婷善于关注边缘人群。
也善于用一种陌生和外部的视角,去观察社会。
人们身上有太多伤痕,我们以身体上的牺牲,去换取融入自然。那里并不像这儿一样,受到保护,他们与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不同。我想要真实地展现世界上的那部分人。
在《无依之地》中你能看到美国的“副产品景象”——国父山雕像,《复联》上映。
![]()
这些景象就像是电影的人物一样。
是被主流社会弃用的零件和边角料。
但电影又并没有渲染他们的悲惨,也没有为他们的不公而愤怒。
唯一一次和“主流”的强烈冲突。
是弗恩在家庭聚会上,听到如何做房地产的话题——
“要是我2008年有前大买特买就好了
现在就能出手了
房价似乎一直在涨价”
![]()
她一点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
“很奇怪啊 你们鼓励大家
花一辈子的积蓄
背着贷款
就为了买一幢消费不起的房子”
![]()
流浪,并非他们生活的本意。
而是他们为了守住家和尊严,所踏上的一条远征。
这些被流放的命运。
到头来,在那个被称作主流的体面的世界里,他们只是被待价而沽的货品。
哪怕再乐观,再坚强的人。
也无法轻松地说,那是自由,那是乌托邦。
不。
那是生活的代价。
03
流浪者之歌
弗恩的伤痛来自失去家园,失去爱人。
《无依之地》与《海边的曼彻斯特》有一个共通的主题。
即,讲述被留下来的人如何与余生共度。
不同的是,《无依之地》有意淡化伤痛。
来到游牧族营地后,弗恩逐渐交到了新朋友。
也从自然中获得慰藉,找回了久违的快乐。
![]()
一个失去一切的女人,独自上路,大事小情全要自己上手处理。
她还是会在某些时刻,发自内心地微笑。
体验与蟒蛇亲密接触,冰凉的触感,吓得她尖叫。
用望远镜看星星,她惊奇于天体的唯美浪漫。
![]()
![]()
片中有一场戏是戴夫和弗恩去游览地质公园,在众人看导览时,弗恩偷偷溜了。
她一路蹦蹦跳跳,掩饰不住好奇心。
一个60岁的女人,此刻从背影看,完全就是个少女。
![]()
精神家园被毁灭的人,是否必然要重建家园?
《无依之地》的回答是——
不。
与其急于摆脱悲恸,不如在废墟之上流浪、歌唱。
赵婷的镜头下,既有文明与荒野的反差,也有出离主流标准的态度。
在国家机器、工业丛林的轰鸣声下,不堪其扰的个体选择转身走向森林与大海。
让Sir印象极深的,有两个镜头——
一是,弗恩前往甜菜基地做工。
灰蒙蒙的天色,让人看不真切她的脸。
甜菜堆放在地,如一只巨兽。
个人在自然的对照下,渺小如蝼蚁。
![]()
夜更深了,机器轰鸣,甜菜被卷入机器加工。
自然再博大,总归要被工业社会收割。
工业(或者说经济),才是这个社会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至尊。
![]()
那么,个体意愿是否就必然让步于工业社会?
你是否必须做工业巨兽的一颗螺丝钉?
弗恩用她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是的。
你可以有其它选择。
弗恩曾经的家园恩派尔,在现实中是真实存在过的地方。
它被大工厂的崛起,振兴成为工业小镇。
又因泡沫经济,一夜被从地图上抹去,甚至连邮编都被撤销。
![]()
此后,弗恩选择不再做工业的拥趸、金钱的奴隶。
转而寄情于山水。
她住在车里,四处流浪。
这个带着对亡夫思念,行走大山大河的女人,显然过得既不富足,也不容易。
可她收获了真正的快乐。
沿途走过日出日落,春去冬来。
跋涉过旷野和飞瀑,也沉醉于森林的鲜活,和大海的澎湃。
感动于一只野牛的平和,也惊异于晚霞的绚烂。
她比大多数庸碌的人更懂,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
![]()
![]()
![]()
另一个镜头,看来是一处闲笔,却后劲更大。
弗恩在街上路过一个影院,显示正在放映《复仇者联盟》。
她驻足停留片刻,不为所动,然后离开。
与自然正面、真实地拥抱过,荧幕上那些为满足幻想而制造的英雄故事,又能有多少滋味呢。
《无依之地》是一部关于人的赞歌。
在这群废弃的人身上。
因为更加赤裸,没有世俗的依附,反而更接近一些可贵的本质。
他们一方面是被美国梦遗忘的人。
但他们身上,又拥有着被许多人遗忘的美国精神。
像19世纪西进运动的先驱者一样。
再入荒野。
![]()
像17世纪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清教徒一样。
簇拥在一起,用爱与相助,在流放之地建立新的家园。
![]()
有一段,女主弗恩因为没钱,不得不向妹妹求助。
妹妹渴望收留她,给她安稳的生活。
但也仍然承认——
“你可能看起来很奇怪
但那只是因为你比别人更勇敢”
![]()
弗恩和妹妹。
在面相上,就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一个面容光洁。
她嫁给一个成功的地产商,被安逸富足的生活所滋润。
一个满脸被风霜雕刻的痕迹。
是她坚韧、独立的品格的写照。
![]()
弗恩承受着丧夫之痛,多年后,她依然戴着婚戒。
营地管理员大姐说,戒指是一个圆,代表爱不会消失。
弗恩答,自己从没想过摘掉——
“我觉得我摘不下来”
![]()
这同样是一群怀有伤痛,寻求解脱的人。
营地对他们敞开怀抱,告诉他们带着伤痛上路也没关系。
因为人在路上,总会有重逢。
正如营地创始人鲍勃所说——
“大家都背负着伤痛
很多人也没走出来
没关系的
这种生活最吸引我的一点
就是不会有诀别
我在路上遇见过几百人
我从没说过永别
我都是说 我们路上再见”
![]()
这联想到,18年赵婷凭借《骑士》斩获邦妮奖,她在采访里提到了,自己对“障碍”一词的理解:
“电影里会出现一些身体或精神上有障碍的角色,电影常常在表达这些,但我并不太认同,电影就是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为什么它们就不能是生活的一部分呢?”
![]()
《无依之地》关注到伤痛。
但绝口不提如何跨过障碍,解决问题。
而是用镜头告诉你——
把障碍视作生活一部分的人,如何带着障碍生活下去。
关于那个房子与家的悖论。
电影更本质地追问了,人活下去,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弗恩回到了她的“家”。
丈夫已经不再,旧物也被清空。
只剩下空荡荡的回忆。
![]()
她的家,被从这个房子里连根拔起了。
但她清楚。
那个家,长在了自己身上,长在自己心里。
那是她和丈夫的一段人生。
是一个小镇的过往,最后安放的地方。
所以。
她拒绝了在别人的屋檐下停留。
一次又一次地上路。
荒野中那个孤独的背影。
有一种无法丈量出的高度。
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