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苦难,遍布世界各个角落。
而最叫人觉得不公的,
不仅是苦难的发生,更多的还是在于苦难被掩盖。
2016年,印度北方邦的农村。
一个面容憔悴的女人,哭诉着自己的遭遇:
4个男人趁她丈夫外出时,入室
轮奸了她。
1个月内,
6次。
她和丈夫去报警。
当地警察不受理,还嘲笑、威胁他们。
她后来只得每天躲在家里不敢见人。
直到一个拿着手机拍摄的女人出现在面前,她才敞开心扉:
“我们不相信任何人,除了你
是我们唯一的希望”
![]()
TA是谁?
为何只有TA能拯救这位受苦的女性?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录片——
《以火书写》Writing With Fire ![]()
影片在豆瓣评分高达
8.6,几乎零差评。
![]()
前面那个女人所说的”希望”,不是一个人。
而是一家在2002年创刊的
印度报社《Khabar Lahariya》。
翻译过来,是”新闻浪潮”。
主要关注印度北方邦农村的民生和社会事件。
它是印度
最特别的一家报社。
报社里的所有工作人员,一都是
农村女性;
二都是
达利特(贱民)。
米拉,是首席主编,也是报社的灵魂人物。
从她的经历就能看出,
身为
达利特农村女性,
在印度当一名记者,有多艰难。
![]()
米拉14岁就结了婚,但婚后她坚持继续上学。
高三时,她生下了大女儿。
白天祖母帮忙照看,自己就在不远课堂里上课。
女儿哭着要吃奶时,祖母就在门口扯嗓子大喊:
“快回来,你女儿饿了”
每当这时,班级里的同学就会哄堂大笑。
但这并未阻止她继续学习的决心。
毕业以后,她一边在报社工作,
一边
完成了政治学和教育学两个学位。
这在印度,是几乎难以想象的。
而即便拿到了高学位,她依旧被家里人冷眼相待。
刚开始工作时,丈夫就不同意:
“家里有男人,妻子怎么能出去工作呢?
工作再怎么重要,也不如操持家里重要。”
![]()
如今, 米拉已经工作了多年,丈夫依然不屑:
“我从来没指望她们能做出什么成就,她们不会运营很久的。”
“那些大媒体都关门了,她们这种小报社怎么生存呢。”
而身为达利特,则是另外一种无处不在的压力。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成四个等级。
除此之外,还有第五种姓——
”达利特”,俗称”贱民”。
种姓世袭,不易更改,低阶层上升基本不可能。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印度电影《第15条》中。
两个达利特少女,要求日薪提高3卢比 (3毛钱) 。
结果被老板和警察合伙奸杀,并吊在树上示众。
片中一句台词,揭示了”达利特”生存的艰难。
“贱民碰过的水,我们不喝,
我们不能接触他们,哪怕他们的影子也不能落到我们身上。”
![]()
在现实生活中,米拉的女儿从小就在学校受嘲笑。
而米拉为报社租赁办公室时,也屡屡碰壁。
因为,
没有人愿意和”达利特”做邻居。
“也许我们的国家已经把人类送上太空,
但是在很多其他方面,却一直在退化。”
![]()
![]()
米拉没有停止过反抗,就像她没有停止过进步。
2016年,她敏锐观察到了媒体数字化趋势。
买了多部手机,决定推出
Youtube视频报道。
然而,对于农村女记者来说,困难是难以想象的。
![]()
有的新编辑,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
更别说,还有从来没有碰过手机的。
“我家人手机我都没碰过,我怕给摔坏了。”
![]()
于是米拉就从开机关机和ABC教起。
让这些女记者们渐渐学会了如何拍摄、发邮件。
几经周折,
报社成功用视频采访到了一个遭受强奸的农村女子。
报道发布后,便在新媒体的助推下,迅速点爆舆论。
迫于舆论的压力,警察一周内就逮捕了罪犯。
利用短视频,报社迅速扩大了影响力。
让许多农村民生问题得到了解决。
没有医疗资源的村庄,在新闻曝光后,
开始有了医生和药物。
没有通电的村庄,新闻发布15天后,
当局就给通上了电。
她们并没有止步于此。
而是开始报道
更重大的社会事件。
小苏,报社最好的员工,
就将 焦点放在 了家乡的一座非法矿山。
她的村庄曾经非常美丽。
但矿山开采后,村民的家里、衣服、甚至食物中,
全是白色灰尘。
明明是夏天,村庄却像冬天一样“银装素裹。”
路是白色的,房子是白色的,连树都是白色的。
村民们则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矿坑里工作。
一次事故中,好几个人被活活砸死。
然而,
揭露事故的工人,却直接被矿主残忍杀害。
![]()
他的家人甚至被威胁,
如果不撤诉,就杀全家。
“我现在接受你的采访,谁知道晚上会发生什么。”
揭露真相的过程,是极其困难的。
没有交通工具,小苏只能徒步去遥远的矿山。
![]()
采访男工时,还要忍受他们的傲慢:
“你应该在你的界限内谈论,不要过界了。”
“我们唯一的要求就是,让这个案子上头版,
接下来你 该问我们要钱了吧。”
![]()
黑压压的男人堆里,无数双眼睛盯着她。
小苏冷静地据理力争,没有丝毫退怯:
“不,我们不通过受贿来报道新闻。
如果你的新闻有价值,我们自然会放到头版。”
在小苏的努力下,事情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当地警察和矿场主沆瀣一气,谎称没有证据。
如果有人去投诉,警局就直接将他们抓起来。
最终,
这个官商勾结的案件,引起了主流媒体关注。
而她们的Youtube频道,浏览量也超过了100万。
![]()
2017年,她们将触角伸到了更远的地方——
政治。
在印度,政治几乎是一个绝对的男性世界。
但米拉带领团队,逼迫当权者们直面性别议题。
众所周知,强奸是印度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
有数据指出,每13分钟就有一名印度女性被强奸。
印度著名公交车轮奸案改编的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北方邦选举期间,
米拉带领团队,采访印度人民党发言人:
“现在6岁女孩和80岁老婆婆都被强奸了,
请问你们将会采取什么措施呢?”
也许是首次面对女记者,或者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那个体型庞大的发言人,呆坐着沉默了很久。
然后信誓旦旦地说:
“我们人民党上台后,会确保将强奸率降到0。”
此处非静止画面除此之外,
米拉还敏锐地观察到了印度
政治的泛宗教化。采访青年组织时,米拉问他:
“作为青年,你们将如何为祖国承担责任?”
结果男孩说,首要任务是”保护印度教。
![]()
米拉没说什么,她温柔地引导:
“那这如何会对人们更有益呢?”
但男孩依然在谈论宗教,甚至秀出了自己的刀。
那是他针对穆斯林的防身武器。
![]()
缺乏教育、医疗和工作,
本应该是年轻人应当讨论的重点。
但现在,全部被宗教狂热吸引去了注意力。
领导人的政治策略也非常明显,
即利用宗教狂热制造分裂,以谋求支持。
米拉在自己的视频频道中,毫不避讳地指出这一点。
结果却受 到了各种言论攻击:
“你怎么敢这样讨论我们的宗教,你个臭婊子!”
不久后,
一个资深女记者因为公开批评人民党的民粹主义,
被公然谋杀。
实际上,2014年以来,
印度有
超过40个记者被杀。
但这群勇敢的女人,没有因此停止脚步:
“当后代询问我们,
国家发生变革的时候,你们媒体在干什么?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在让职权者负责。
我们没有让第四权力倒下。”
截止纪录片发布时,
她们的Youtube播放量,已经突破了
1亿5000万。实际上,
在她们的报道中,你感受不到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
那种精英教育下,
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对政经的复杂解读。
相反,
你会感受到一种
“粗” 。
摇晃的镜头,
不那么流利的解说,
不那么深刻的文字
但,它最有价值的,也正是这种“粗”。
她们出身于尘埃。
不懂官商场上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
不懂得如何趋炎附势,以赢得更多筹码。
但她们真正
懂得千千万印度底层人民的悲伤。“我能感受到你的痛,请别哭了。”
每一个当事人对她们而言。
不是选票,不是点击率,不是劳作的牲口,
更加不是生育的机器。
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在挣扎的,
“人”。
一部手机,就是她们的武器。
是那些最弱势的“人”,
发声的唯一渠道。 ![]()
从更宏大的角度来说。
她们的报道,
是
印度社会的“大问题”在基层最直接的体现。基建落后,官僚腐败。种姓制度残留,妇女地位低下。以及,政治导致的宗教极端主义和社会分裂。
这些都是印度深入膏肓的顽疾。
怎么根治,至今都无解。
但她们用最微弱的力量,
将这些烂痂掀起, 露出里面真实的脓包。
这已然是一种进步。
她们 在黑暗的小巷里孤行。
与强大的政客官员对峙。
在父辈和丈夫的嘘声里坚持。
她们将最卑微的梦,建在了废墟之上。她们代表了每一个蝼蚁,
在强权压迫下,永不放弃的信念。其意义,早已超越了性别和国度。
鲁迅说过: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以火书写,便是她们自己的光。
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