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电影界大佬的两句话引发了热议。 阿凡达2不适合中国观众 美国电影与中国观众渐行渐远
![]() 的确,《阿凡达2》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 电影上映第三天,猫眼就将票房预测从25亿下调到10亿,可谓大跳水。
![]() 但,它也确实起到了救市的作用。 首周末票房3.7亿,仅靠这一部电影,同比增长了363%。 还是在很多人闭门不出的情况下取得的。
![]() 更为重要的事实是—— 在内地电影院陷入低谷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只有一部《阿凡达2》出现在院线,重振票房和营业率。
![]() 因此,对于开头的两句话,网友们也在疯狂地回怼: 拉踩不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不要代表我,谢谢!
![]()
![]()
![]() 这并非是大家「崇洋媚外」,而是对内娱的那种高贵与傲慢感到可笑—— 将最艰难的档期推给了别人,自己却躲在最好的档期冷嘲热讽。 其实非常理解,大家并不是真的不爱国产电影。 恰恰相反,我们是真的希望看到国产电影好起来。 但,同时也发现,这种情怀正在被利用。 从而助长了内娱日益盲目的狂妄与自负。 站在2022年的末尾,恍然间意识到,这场危机有它特殊的意义。 它让我们逐渐看清了一个事实,中国电影的下滑,并不是这几年的骤变,而是许多年逐渐累积的偏差,一点一点将我们推向一个难以回转的歧路。 而一切的源头,正是都来自于2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宏伟的里程碑与交叉口,重新梳理这些年来国产电影的得与失。 那一年,是2002。
![]() 面子:崛起 12月14日下午,北京人民大会堂。 电影《英雄》,以中国最高规格的姿态举办了首映式。 200名秦国武士列阵高呼: 「大风!大风!大风!」 导演张艺谋,主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陈道明、章子怡以及幕后制作人员出席现场。 全球近600家媒体及千余名国内外友人,在这里欣赏了这部「新世纪中国电影第一巨制」。
![]()
![]()
![]() 这样的待遇,恐怕至今也难以复刻。 当然,《英雄》在当时也面临着两极化的口碑。 很多人认为画面是顶级的,但故事苍白、人物单薄,主题更是浅显无力。 但,市场的反响是实打实的。 《英雄》最终狂揽国内票房2.5亿人民币,全球票房1.7亿美元。 并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直到近些年,许多影迷也试图为这部影片翻案,认为它在商业成功之外,同样是一部被低估的艺术电影。 正如张艺谋所说: 「我想过几年后和你说《英雄》,你会记住那个颜色,比如在漫天的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你会记住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人在用武功交流,像鸟一样,像蜻蜓一样。所以像这个画面肯定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所以这个是我觉得比较自豪的地方。」
![]()
![]() 也有人认为,这种翻案不过是与后比,而不是与前比。 当时,国内电影的状况与眼下刚好相反。 电影人对于艺术的追求,远远高于商业性。 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节上接连夺奖,备受瞩目。
![]() 但与此相对,国产电影在票房上却连连失利,滑坡严重。 90年代末,全国电影票房仅为8个亿。 这8个亿的票房,绝大多数还是由进口片构成。 数量上,国产故事片从1992年的170部骤降至2001年的88部。 在加入世贸以后,国内市场大门打开。 《指环王》《星球大战》《蜘蛛侠》《哈利波特》等大片更是在挤压中国本土电影的市场。
![]() 再加上一个隐性因素:盗版横行。 观众为了国产片而走进影院的积极性极大降低。 即便是看电影,也只爱看国外大片。 所以,作为中国内地电影的转折点,《英雄》并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 一切有迹可循。 中国电影必须改变。
![]() 2002年2月1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中国电影开始进入新一轮的体制改革和产业化进程。 制片业初步放开,一些民营机构也拥有了独立拍摄电影的条件,其中就有参与拍摄了《英雄》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 2002年5月20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武汉、杭州等七个城市拥有了十家数字影院,中国电影走进数字时代。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英雄》中国武侠之美,更具表现张力。 观众们坐在影院中,感受张艺谋用「红、蓝、绿、白」展开的视觉故事。
![]() 2002年6月1日,全国30条院线正式挂牌营业。 内地电影市场结束了按行政区域划分的计划供片模式,开始实现院线制。 2002年12月20日零点,全国14条院线共42家影院首场公映《英雄》。 当晚的票房成绩总计75.6万元。
![]() 从某种程度上看,《英雄》的出现,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洪流中一个必然的结果。 它集合了当时最耀眼的明星资源和幕后班底。 比如,不可忽视的中国香港的武指团队、摄影指导。 而张艺谋的艺术成功,也是代表了过去十多年来,整个第五代导演群体崛起的经验成果。
![]() 在这之后,一个又一个导演都开始了转型。 3年后,陈凯歌用《无极》拥抱了大片时代。
![]() 4年后,冯小刚放弃了「冯氏荒诞喜剧」,用《夜宴》与大片握手。
![]() 而香港导演陆续的北上,也继续将这大片推向高潮。 2004年,周星驰的《功夫》。 2005年,徐克的《七剑》。 2007年,陈可辛的《投名状》。 2008年,吴宇森的《赤壁》。
![]() 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所有人都雄心勃勃。 那个时候,中国需要大片。 那个时候,中国需要市场。 但,如今回过神来。 那个时候,我们好像忽视了一些什么。
![]() 里子:消失 这一年,也有不少导演在探索中国电影的不同道路。 冯小刚的《大腕》,陈凯歌《和你在一起》都试图在大众与艺术之间相互平衡。
![]() 同年,因为《鬼子来了》而五年不能拍电影的姜文,主演了一部电影——《寻枪》。 这也是陆川的处女作。
![]() 《寻枪》的公映在国内引起了热烈地反响: 「它结束了电影在中国被神秘化的历史。」 「开创了平民电影的新时代。」
![]() 2年后,陆川去拍了《可可西里》,差点把命丢在那里。 5年后,解禁的姜文去拍了《太阳照常升起》,遭遇商业滑铁卢。 又过了3年,《让子弹飞》让他站着也把钱挣了。
![]() 2002年,还有很多尚未出名的后辈,正在思考电影的未来。 某个夜晚,一个怀揣自己的电影梦的男人,和导演系的一名老师,在一个名为「天上人间」的地方见了一个投资人。 之后,拿着投资人给的4万块钱,拍摄一部名为《香火》的电影。
![]() 他就是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导演——宁浩。 在连续拍摄了两部毫无商业水花的文艺片之后,他决定投身商业电影。 2006年,一部小成本的喜剧片《疯狂的石头》终于让他名声大噪。
![]() 有人选择转型。 有人则不。 同样是2002年。 同样是第五代导演。 在《英雄》上映之前,田壮壮的一部新片《小城之春》上映了。 这算不上什么大片,但幕后团队依然可敬: 编剧阿城,摄影李屏宾,造型叶锦添……
![]() 放到今天,这部对1948年费穆版的复刻,也算不上多么成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种与大势相逆的探索方向正在进行。 不是向外,而是向内。 不是向大,而是向小。 它在提醒我们,中国曾有一部这样的伟大电影。
![]() 1948年费穆执导的《小城之春》 可惜的是。 直到今天,田壮壮的《鸟鸣嘤嘤》依然消失不见。
![]() 这一年,贾樟柯的《任逍遥》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 他在国际上越发受到关注。 但在国内,依然是个「地下导演」。 无法发行任何一部自己的影片。
![]() 这一年,王小帅正在拍摄电影《二弟》。 这部电影入围了次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但同样无法在国内上映。
![]() 这一年,娄烨执导的由章子怡、刘烨主演的《紫蝴蝶》完成拍摄。 这部电影让娄烨首次入围戛纳电影节。 在删减掉两分钟镜头后,影片得以在国内上映,但反响一般。
![]() 他们是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大部分时候都是以「地下导演」「独立导演」的身份存活。 直到2003年11月13日,这些「地下导演」被约谈,并且之后也恢复了导演身份。 但对于他们来说,「春天」并没有到来。 在大片时代,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 最为惨烈的是2006年。 贾樟柯与张艺谋,迎面相撞。 两人的新片在同一天上映。 「崇拜黄金的年代,谁来关心好人」 「就当是为艺术电影殉情了」 最终,《三峡好人》,30万。 《满城尽带黄金甲》,3个亿。
![]()
![]() 同一年,娄烨因为一部电影,再次被禁拍5年。
![]() 贾樟柯曾说过一句话: 「当一个社会急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要往前走,就忽视那个被你撞倒的人。」 20年过去了。 或许,我们该重新回看,那些被撞倒的人们。
![]() 得与失
20年前的转折,是必须的。 20年来的发展,也是必须的。 这20年来,中国电影年度票房从8亿左右,攀升至最高600多亿。 银幕数从不到1600块增长至8万余块。 单片最高票房纪录从《英雄》的2.5亿提升至《长津湖》的57.75亿。
![]()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票房第二大电影市场。 20年来,我们得到了很多。 20年来,我们也失去了很多。 功夫片,正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中国的动作艺术好像止于《一代宗师》。 武打明星、武行特技人,都在渐渐地消失。
![]() 喜剧片,质量越来越下降。 沈腾一人是无法扛起中国喜剧的大旗的。 「麻花」也变得越来越拧巴。 曾经暗藏于喜剧之中的讽刺与荒诞,都难以看见。
![]() 艺术片,好像也在和我们说再见。 隐入尘烟的《隐入尘烟》。 注定看不到的《天注定》。 一切都在沉默之中。
![]() 海外电影节的中国面孔,正在减少。 汤唯可能是这几年我们距离戛纳最近的一次。 但中间,隔了一部韩国电影。
![]() 中国大片,正在改变模样。 《战狼》与《流浪地球》后,我们好像看到了许多。 好像又没有。
![]() 20年前那些站在顶端的电影人,到现在依旧是主力。 第五代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姜文…… 第六代的贾樟柯、娄烨、王小帅、宁浩…… 新人也有。 但超越之前的,又有多少。 中国大片,越来越多。 中国巨片,我们还要等多久。
![]() 1980年的,谢晋提出「中国巨片」意识 20年过去了。 资本膨胀结束了,院线开拓结束了,技术革新结束了。 是的,20年后,我们有了底气。 我们有那么大的电影市场。 但要清楚一件事,中国电影20年的繁荣,有多少是经济崛起带来的必然规模。 又有多少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在内容上的精耕细作。 于是,危机来临了。 一场疫情把资本打回了原形,抱头鼠窜,躲在黄金档期的庇护所。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看到国产电影的希望: 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2019年的《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再生》…… 但,三年疫情以来(不只有疫情的影响),对国产片的失望变得愈发强烈。 我认为,是时候了。 在电影生产进入低谷、院线进入萧条 、选择陷入狭隘的当下,我们是时候该反思了。 曾经,我们把电影看得太小了,太简单了,太肤浅了。 我们太依赖资本,依赖于营销,依赖于流量。 太依赖于大片,依赖于类型,依赖于套路。 我们建立了工业,膨胀了市场,提升了效率,学会了一切各种讨巧的捷径,并以此为傲。 但我们却忘了,电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我们应该反思: 未来20年,应该重新拾起点什么,舍弃点什么,去拥抱什么,去告别什么。 希望未来的中国电影,可以再包容一些,再坚定一些,再骄傲一些…… 希望,中国电影的步子,可以再大胆一点。
![]()
========== 转网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