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鑫宇案,告一段落。 但围绕事件的讨论,并没有结束。 前几天,一篇名为《胡鑫宇请给心理指导师五分钟》的公开信,引发巨大争议。 信里写到:
![]() 信里还写到:
![]() 结果,评论区大翻车。 网友都在疯狂吐槽。 彼之鸡汤,吾之砒霜。
![]()
![]()
![]()
![]()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急需关注的一件事。 但与孩子的沟通与疏导,绝非灌鸡汤那么简单粗暴。 胡鑫宇的案件,让鱼叔想到了一部前几年很冷门的电影。 同样是孩子失踪案。 同样是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儿子的选择。 最终,也只得到让人难以接受的结局,令人一声叹息。 或许,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获得更多的反思。 《亲爱的儿子》 ولدي
![]()
![]() 这是一部来自突尼斯的电影,取材真实故事。 曾经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平遥国际电影展。 虽然地域和文化都离我们很遥远。 但其中反映的家庭关系和教育话题,却与我们所面对的也有共通之处。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三口之家。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运输工。 眼下,他正在为即将高考的儿子操碎了心。 甚至在考虑卖车或贷款,来为儿子留学做准备。
![]() 一个平静的早上。 父亲突然发现,儿子不见了。 衣柜是空的,笔记本电脑也不见了,手机关机,学校也找不到人。 昨天还和自己平静地说了晚安,今天怎么就突然消失了?
![]() 毫无头绪的父亲,在电脑里发现了儿子的留言。 原来,儿子去叙利亚了。 故事发生的背景,恰是恐怖组织ISIS在叙利亚境内猖狂作乱。 儿子在叙利亚,危险重重。 父亲立马前往机场,希望能够查到儿子是坐哪一班航班走的。 可是工作人员查遍记录,都没有找到相关信息。
![]() 工作人员安慰他,说不定孩子只是闹脾气骗他,自己可能偷偷去朋友家过夜了。 毕竟青春期嘛。 于是,父亲再一次驱车到学校,试图从儿子同学问出下落。 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信息—— 儿子已经一周多没有上学了。
![]() 要知道,父亲几乎每天都开车把儿子送到学校。 突然听到这个消息,他一时难以接受。 一个恐怖的念头闪过: 儿子早就计划好加入恐怖组织。 他不明白儿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不愿相信儿子会这样做。
![]() 父亲精神压力过大,胳膊上开始起疹。 疼痛刺痒的感觉,就像儿子离家带给他的痛苦,萦绕心头,摆脱不掉。 他将家中的汽车卖掉,凑了一些钱,决定去一趟叙利亚,亲自把儿子带回来。 一直压抑着的母亲崩溃了,她不希望失去儿子之后,再失去丈夫。 可将儿子视为一切的父亲,根本听不进去。
![]() 在当时,想要从突尼斯进入叙利亚,只有一个方法—— 先做坐飞机到土耳其或利比亚,然后偷渡进去。 于是,父亲先乘飞机来到了伊斯坦布尔。 在旅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认识了一名蛇头。 费用一共400美元。 去时先付150美元定金,回来后再补余额。
![]() 他毫不犹豫地掏钱了。 先从旅馆搭车到土耳其的另一座城市,加济安泰普。 然后再乘坐另一班巴士到土叙边境的卡尔凯美什。
![]() 与帮忙偷渡的蛇头碰头后,父亲本以为会趁着黑夜走。 可这个人却将他带到一个破旧房子中,提前索要剩下的钱。 拿到钱后,蛇头告诉父亲,第二天早晨五点集合,徒步50分钟走到叙利亚。
![]() 长途颠簸对于这个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实在是艰辛。 可为了儿子,他什么都愿意做。 他到底能否找到儿子,并成功带回来了呢。
![]()
![]() 片中一段场景里,父亲似乎找到了儿子。 并试图将他从组织里带离回家。 没想到,儿子坚持不走。 并且对父亲说出这样的话—— 我不想过和你一样的生活。
![]() 虽然电影并没有明确给出这段场景的真实性。 但种种迹象表明,重逢的场景只是他的一个梦。 父亲其实并没有见到儿子。
![]() 不过,即便见到了又怎样? 对人生意义的不同追求,是横在父子之间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 在那之后,父亲只收到过两次儿子的消息。 一次是儿子发来的一段视频。 只有画面,没有声音。 但能看得出来,儿子是想告知,他已经在叙利亚结婚生子。
![]() 母亲焦急地想知道儿子到底在说什么。 想知道是孙子,还是孙女。 父亲却心如死灰地说—— 「谁在乎?」
![]() 这当然是气话。 夜里,父亲睡不着觉。 一冲动,想要在回信中大骂一通。 「你这个愚蠢无知的王八蛋,把孩子生在一群怪物之中」
![]() 平静了一下,他又删掉重打: 「恭喜你生了孩子」 最终,他连这句也删去了。 他不知道该如何回复自己的儿子。
![]() 再一次收到儿子的消息,则是警察带来的—— 儿子已经被击毙。 身份被确认。 尸体可能没法带回来。
![]() 儿子加入恐怖组织的原因,影片中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考大学、找个好工作从来不是儿子的追求。 影片中,一家人生活的岁月静好。 但我们从电视的新闻中,从外面抗议的呐喊中可以知道,这个世道并不太平。 突尼斯这个国家经济一直不景气,政府内部动乱一直不停,再加上教俗冲突不断,整个社会陷入到混乱之中。 内忧一大堆,外患也不少。 恐怖组织抓准了突尼斯年轻人对社会的不满,开始在突尼斯国内招兵买马,组织这些人对自己国家施行报复袭击。 在这样环境下,处于青春期的儿子,觉得现有的生活毫无意义。
![]() 而比起这些,儿子更厌烦的是父母的状态。 他能深刻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爱,也明白他们对自己的付出。 但他不明白,父母为什么能在这样的世界中,依旧怡然自得。 所以他无法反驳父亲,更无法将内心真实的想法宣之于口。 于是,他骗父亲说自己有忧郁症。 只是希望父亲能够稍微体会、理解一下自己的挣扎。 但父亲没有接收到这个信号。 父亲理解不了的情绪,儿子居然在恐怖组织中找到了落点。
![]()
![]() 我们注意到,电影名叫《亲爱的儿子》。 但实际上,摆在主角面前的,却是一个「陌生的儿子」。 父母自以为给了孩子全部的爱,但孩子们似乎并不需要这样的一厢情愿。 电视剧《小欢喜》中,母亲宋倩为孩子的学习、生活付出了大量心血。
![]() 每天都围绕着孩子一个人转。 生活起居,无微不至。 结果只换来,孩子想要逃离的愿望。
![]() 电影《阳光普照》中的父亲,一直对大儿子很关爱。 并且为他的成绩优秀而感到骄傲。 却没想到,儿子一声不响地跳楼自尽。 让父亲始终找不到任何可以解释的理由。
![]() 《亲爱的儿子》里也一样。 父亲也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儿子宁愿放弃高考,逃离家庭,也要加入恐怖组织? 是因为受人蛊惑吗? 是因为家庭不温暖吗? 或许是,或许又不是。 他们一家,自然不富裕。 父亲对于儿子,可谓竭尽所能的付出。
![]() 父亲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母亲是一名老师。 日子需要靠精打细算才能过下去。
![]() 但即便如此,父亲依旧会给儿子买贵的零食,带他吃大餐。 上学车接车送,还会供儿子上一对一的科学班。 走在路上,也随时注意儿子的安全。
![]() 支持儿子在考前参加同学派对,适当放松。 儿子发脾气的时候,父亲也是无限包容。 我们是你的父母,我们理解并支持你。
![]() 母亲虽然很忙,需要两个城市来回跑,但也随时关注儿子的身体健康。 总而言之,父母俩在尽自己的所能,给予儿子最大的物质和生活满足。 在儿子学业上,与我们常见的那种只会push孩子的家长也不同。 父亲一直试图避免自己给儿子带来压力。 他从未在学习上对儿子步步紧逼。 曾多次告诉儿子,不要一直学习,要适当休息。
![]() 不过,越是如此刻意,儿子的压力似乎也变得越大。 无论是经济压力,还是学习压力,再怎么避免都还是会摆在眼前。 父母私下聊天时,依然会反复强调—— 毕业会考很重要 拼一年就好
![]() 之前,儿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很优秀。 每天努力学习,成绩不俗。 可随着考试的临近,日益剧增的压力将儿子压垮了。 儿子开始频繁头疼呕吐,有时甚至还会晕倒。
![]() 即便这样,儿子依旧将学习放在第一位。 甚至连止痛药都不吃,因为止痛药会让人犯困。
![]() 有一回,父亲陪着儿子一起运动,问儿子进入大学后想要选择什么专业。 这个看似平常不过的话题,却无意间触动了儿子的敏感神经。 儿子硬生生打断父亲的话头,自顾自地跑走了。
![]() 直到天色昏暗,儿子没再出现。 父亲打手机也没人接。 当他慌忙回家的时候,却发现儿子已经在房间换好衣服,准备再次出门。 父亲生气地质问儿子,为什么一声不吭就离开,为什么打电话不接。 儿子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没听见。 这次,父亲情绪爆发了。 他大声对儿子说—— 我受够你的反复无常了。
![]()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就离开了。 在警局报案时,父亲听到外面有叫喊声。 那是向政府示威抗议,反对恐怖组织的人群。 看着眼前激愤的年轻人,想起身在叙利亚的儿子,他十分无措。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呢。
![]() 他不清楚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错了。 在网上看恐怖组的宣讲,跋山涉水找儿子,试图从中找到一个答案。
![]() 深夜独自走在土耳其街头。 父亲的心中闪过千万种理由。
![]() 电影中有一段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在土耳其等待偷渡的夜晚,父亲曾和旅店老板有过一段关于孩子的闲聊。 老板提出一个问题: 你在他(儿子)这年纪的时候有什么愿望? 父亲毫不犹豫的说: 工作、成家、维持生计。
![]() 老板回应说: 这样的愿望对于儿子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已经不够了。 年轻人啊 他们想要被重视 就算是牺牲生命
![]() 父亲立马反驳。 在他心中,儿子是一个好孩子。 他和那些人不一样 他是个好孩子 只是生病了而已
![]() 他还告诉老板,自己不在乎儿子做什么,离自己有多远,只希望儿子幸福快乐。 旅馆老板听完,不以为然。 说是这么说 但事实上,我们只在乎自己的快乐
![]() 回到现实,胡鑫宇事件或有相似之处。 虽然两个儿子走向不同,但两者都表现出了一种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陌生感。 家长总以为自己理解孩子。 等到事情发生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对此,鱼叔也感到十分惋惜。 但我并不打算给出任何的对错判断。 特别是在这种时候,对于刚刚失去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任何的道德批判都是一件过于残酷的事情。 更何况,这样的悲剧恐怕也无法仅仅归结于父母的失责。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 导演选择用一种近似纪录片的方式,平静地展现一个家庭的崩塌,无意做出任何判断。 也许,只是想给身处同样困境的家长们一个新的视角—— 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沟通和连接。
![]()
========== 转网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