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俄亥俄州的列车脱轨事件引发热议。 据悉,列车内装载的是有毒化学物品,氯乙烯。 随着列车的爆炸,该物质燃烧生成巨大毒雾,并进入附近河流区域。 有关媒体称,本次事件的危害程度,可能不亚于切尔诺贝利事件。
![]() 目前,尚无脱轨事故造成伤亡的报道。 但,一些居民在社交媒体表示,当地的动物正在死亡。 部分居民感到头痛和身体不适。
![]() 列车脱轨后,当地1500至2000名居民接到疏散通知。 学校停课一周,部分道路被关闭。 其实,这场撤离在几个月前就曾上演过一次。 一部电影,几乎一比一预演了这起事件。 更为神奇的是,它试图揭露出悲剧的真相—— 《白噪音》 White Noise
![]()
![]() 影片改编自唐·德里洛的同名经典小说。 该小说被誉为继《1984》之后,又一部后现代反乌托邦的警世预言。 其中的内容,与今日现实如出一辙。 首先,同样的地点,同样的事故。 故事同样发生在俄亥俄州。 郊外,一辆大货车驶过。 副驾驶座位上,一瓶威士忌在颠簸下摇摇欲坠。 司机伸手想要接起,不自觉侧过身去。 货车因此东倒西歪,背后印着的警示语,格外扎眼—— 「易燃物」
![]() 当司机再抬起头来,已经来到了铁路面前。 一辆列车,正横亘在他面前。 司机躲闪不及,狠狠地撞了上去。 车厢分离,侧翻在地。
![]() 货车装载的易燃物不断流出。随着一声巨响,列车车厢也尽数被引爆。 对比媒体提供的视频素材,电影中的这一幕,与真实画面极为相似。
![]()
![]() 其次,同样的黑烟,同样的蔓延。 现实中,我们可以在网上看到不少当地居民拍摄的视频。 天空一片昏暗,飘荡着黑色的不明烟雾。 「这些不是乌云,是他们烧掉的毒气。」
![]() 电影中,大学教授杰克(亚当·德赖弗饰)也第一时间目击。 透过望远镜,他看到巨大的黑烟迅速升腾。
![]() 到了夜晚,这股烟雾更是席卷而来。 并伴随着闪电,呈现出诡异的紫光。
![]() 再者,同样的政府官话,同样的群众忧虑,同样的媒体舆论。 俄亥俄州泄露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噤声。 当被质问有害化学物是否已进入河流时,官员们也开始打太极。 一面推卸责任,一面又在含糊其辞中透露出事件的严重性。 「如果是我,我会喝瓶装水」
![]() 在电影中,也早有讽刺。起初,杰克自信地向家人表示,根本不需要撤离。 事故现场距离城内,尚有一段距离。 况且,往年这时的风向是朝反方向,吹不到这边。 「因为就是不会!」
![]() 身为教授,他有着丰富的学识。 面对忧虑的妻子,他还站在宏观的立场,摆出悲天悯人的姿态。 声称,这场灾难中,只有穷人会遭殃。 「社会的组成方式,就是会让贫穷和低教育程度的人,受到更多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影响。」
![]() 传递出乐观信息的,还有各式媒介。 广播第一时间插播了事件的进展。 播报员安抚群众,称只是普通爆炸产生的烟羽。
![]() 随后,电视也跟进报道,将事件升级。 专家出面,将爆炸生成的烟雾,定性为浓烟黑云。 人体吸入后,会产生手心出汗、恶心、呼吸急促等症状。
![]() 网络上的讨论更是众说纷纭。 不断有人揭露,列车内运输的实为萘欧酊D。 引发症状也更正为心悸、出现幻觉。 「空气含毒事件」
![]() 一直拖到了晚餐时间,杰克一家仍犹豫不决。 这时,窗外警铃大作。 社区的警车驶过街头,呼吁居民迅速撤离。
![]() 他们仓皇上路,朝城外的避难所驶去。 可偏不巧,车没油了。 加油站的员工早已撤离,杰克只好亲自走到车外操作。 殊不知,一片云雾正从背后逼近,悄然掠过他的头顶。 落下的雨水,滴打在杰克的身上。
![]() 那晚的雨水,极有可能携带有害物质。 据官方给出的说法,不能在室外暴露超过20秒。 否则,极有可能致癌或死亡。 而杰克在雨中,一共站了两分半钟。 「我就要死了」
![]()
![]() 本片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上一部作品,是4年前的大热门《婚姻故事》,至今保持在豆瓣8.6高分。
![]()
![]() 遗憾的是,这部新作在去年上映后,口碑翻车。 豆瓣评分只有6.1。 许多网友不留情面地给出差评,觉得内容怪诞,情感悬浮,无病呻吟。
![]()
![]() 万万没想到,半年还没到,影片内容就真实再现了。 引得不少人重新去找来这部片看。
![]() 不过,本片并没有停留在对灾难事件的刻画。 而是更进一步,探索了一场意外对个人与家庭的打击。 灾难发生前,杰克夫妇是远近闻名的幸福伉俪。 一同抚养孩子,在大学城里过着平凡温馨的日子。 平日最爱逛的就是超市,流连于琳琅满目的货架间。
![]() 他们深爱彼此,许下诺言。 都想比对方早死,不愿自己孤孤零零地活在这世上。 「没有你的人生会难熬、悲伤又孤独。」
![]() 毒气事件后,一切都变了。 杰克往日抗拒体检,如今成了医院的常客。 即使医生明确告知他的身体很健康,他也千方百计想要挑出毛病。
![]() 妻子同样很反常。 她开始变得健忘,连孩子的名字也经常叫错。 经常开车外出,不知所踪。
![]() 杰克在屋内暖气片的隔层里,发现了妻子偷藏的一瓶小药片。 名字叫作「戴拉」。
![]() 吊诡的是,杰克想尽一切法子都无从得知「戴拉」的信息。 打电话给妻子的私人医生,却被告知从来没有开过这种药物。 拿到学校的实验室,研究人员也称,其成分未知。
![]() 杰克毫无头绪之际,妻子却主动摊牌了。 她曾在无意间看到小报上的一则广告,招募人体实验志愿者。 帮助某制药机构,研制一种抵御衰老的药物,也就是「戴拉」。 报名后,她成功通过了初筛,进入最终测试。
![]() 而测试的条件之一,竟是出卖自己的身体。 妻子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她每周都要驱车前往一处偏僻的汽车旅馆,和产品经理上床。
![]() 妻子说完将头埋进了被子里。 她的辩词听起来很自责,也很苍白。 「我很爱你,但我对死亡的恐惧超过了对你的爱。」
![]() 杰克陷入了沉默。 恍惚间,他想起了与妻子躺在床上的一次次夜谈。 关于生死的许诺,只是一场谎言。 「但你对死亡的抗拒,甚于你对孤独的恐惧。」
![]() 第二天一早,杰克开始翻箱倒柜。 他没有记恨妻子的背叛,反而生出了一丝期待。 自己接触过含毒雨水,一定命不久矣。 「戴拉」,是他最后的希望。 即使没什么用,他也想试试看。 「绝望的人就是会这样。」
![]() 在废品堆里,他找到了妻子那天所看的小报。 循着广告标注的信息,他敲响了那间妻子口中的汽车旅馆房间。 刚进门,他就迫不及待地喊出了自己的诉求。 「我想活下去」
![]() 屋内的灯光昏暗,「戴拉」被洒落一地。 眼前的男人秃顶、邋遢,和「经理」二字毫不沾边。 听说杰克想要买药,他露出不屑的神情。 「戴拉失败了」
![]() 杰克面无表情,听着经理一字一句地描绘自己妻子上床的细节。 他掏出手枪,扣下了扳机。 还没反应过来,经理已经倒在血泊中。
![]() 电影中,毒气事件很快就过去。 超市的货架上,再度摆放起琳琅满目的商品。 顾客们穿梭其间,仿佛与毒气事件前没有分别。
![]() 人们回到各自的家中,却再也拾不起曾经的生活。 对于宗教,他们不再虔诚。 对于爱情,也丢失了信仰。 天空中的毒云早已消散,死亡成为了挥之不去的阴霾。
![]()
![]() 杰克的悲剧,看似归因于突发的灾难、妻子的背叛。 但,有毒物质并未危及他的健康。 他对死亡的抗拒,也远甚于对妻子的爱。 真正投毒的凶手,或许藏在电影的题眼——白噪音。 举一例。 在逃亡途中,杰克不慎将车开入了河流。 车上的孩子们毫不关心,反而激烈讨论着绵羊是否有睫毛。 「没人想留意一下我们此刻的处境吗?」
![]() 家人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毒气的化学成分。 每个人都是道听途说,却争得面红耳赤。 在这些戏剧冲突的节点,导演都插入了大段无意义台词。 带有误导性的信息,加重了不安全感。 这种迷雾般的不确定性,长久地笼罩在杰克身旁。 「家庭是一切错误信息的摇篮。」
![]() 媒介更是如此。 灾难事件中,媒体报道的偏差,极大影响了居民的判断。 报道的导向性,往往牵扯各方利益,反而忽视了灾区居民的切身感受。 在隔离点,一个举着电视机的男人呼号起来。 他怒斥媒体,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 「我们被隔离了!」
![]() 在现实的俄亥俄州事件中,这样的案例再度上演。 毒云成为了各方势力角力的工具。 美媒隐瞒不报,含糊其辞。 其他国媒体则怒斥当地政府的不作为。 但所用的图片,却被扒出是挪用了此前的无关事件。
![]() 网络上,一些大V也闻风而动。 在没有确切报告的情况下,武断声称污染范围仅限于美国。 在整起事件中,亲历的受害者不被看到。 网友们迷失在各方媒介对撞的舆论战中,不辨真假。
![]() 这种情形,似曾相识。 《白噪音》的本意绝非预言,而是总结。 导演启用了很多闪回的视听语言,甚至刻意强调了Deja vu(法语déjà vu,意为似曾相识的既视感)。 意在揭露后疫情时代,每个人面对灾难的处境。 在经历了疫情这一全球性危机后,人类自筑高墙的行为变本加厉。 人本主义关怀,也被「立场」引发的骂战取代。
![]() 媒介时代,每个人都是错误信息的摇篮。 琐碎的聊天声、餐桌前的争辩、超市里的演讲。 手机里的科普短视频、真相揭秘。 这些都已经盖过了真相,成为当下时代的白噪音。 传播者与大数据互为因果,把用户困在混沌的后真相牢笼。 保持清醒,显得尤为艰难。 但只要坚持,也许终能触及真相。 「在某种持久而大范围的毁灭感之中,我们不断发掘希望。」
![]()
========== 转网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