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新片《奥本海默》,终于来了。 截至目前,全球累计票房已经破8亿美元。 创造R级片全球影史第二高票房纪录。 登陆内地院线后,口碑继续爆棚。 豆瓣评分也从8.6上涨至8.8。
![]() 不过,片中的「删改」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有看过原版的观众发出对比,确实有不小的删减、打码等特殊处理。 于是,有人调侃称是「虚假的一刀未剪」。
![]() 但,也有人表示不在乎。 他们看来,不过是几分钟的裸露和激情戏,删掉能有什么影响。 「少这几分钟还能影响电影表达不成?」
![]() 我不以为然。 要知道,诺兰的大部分电影并非限制级,为的就是争取更多的院线和受众。 而这一次的《奥本海默》,却宁愿被定为R级,也要保留这几场裸露戏。 显然,在导演看来,这几分钟并非只是吸睛的噱头,其用意与主题表达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天,我也想从这个点出发,来和大家聊聊这部电影。 《奥本海默》 Oppenheimer
![]()
![]() 内地特供版,我们并不陌生。 之前的《水形物语》。 就给女主角的背影P上了小黑裙。 不过那条裙子远没有《奥本海默》这么精致。
![]() 又比如《银翼杀手2049》。 在K走入尼安德的地盘时,能明显看到画面的过度放大。 被裁去是两侧的裸体雕塑。 相似的「刀法」在该片中多次出现。
![]() 这次轮到了《奥本海默》。 内地的特供版,强行地用「小黑裙」和画面剪裁的方式进行修改。 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还是觉得十分可笑。 首先,这样的修改导致镜头逻辑不通。 就比如那场魔幻的床戏—— 上一秒两人还在缠绵,下一秒就变出紧身裙站在一旁。 P上的裙子,还有褶皱花纹。 看懂了知道是亲密戏,看不懂的还以为是变魔术。
![]()
![]() 其次,无法P衣服的镜头,则裁切放大,分辨率的降低肉眼可见。 从视觉冲击到情感冲击,都被严重削减。
![]()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消失的裸戏,大大地弱化了电影主题的表达。 诺兰在片中设计的大尺度场面,并非情色噱头。 虽然与故事主线没有直接的关系,却是为了塑造人物所必需的安排。 电影主要讲述了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带领一众科学家研制原子弹的前、中、后故事。 前,在欧洲学习量子力学,回国受聘教书,关注时代变革。 中,组织团队攻克难关,直到试验成功,成为民族英雄。
![]() 后,被怀疑是苏联间谍,受到全面审讯,各种污点被扒,名誉扫地。
![]() 主线剧情,看似与情爱无关。 片中的大部分内容,也确实都是全年龄向的。 而被处理的地方,一共仅有三处。 都发生在故事的支线——奥本海默和情人琼(弗洛伦丝·皮尤饰)之间的复杂情感。 第一处,两人正在热恋。 水乳交融,心意相通。 这是全片唯一的一段船戏。 同时也是奥本海默全片中最放松的时刻。
![]()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下,奥本海默对许多新科学、新思想、新主义、新运动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一一了解,却又始终留有余地,不加入任何的阵营。 和琼相识后,两人不仅互有好感,思想上也共鸣相通。
![]() 诺兰有意在这一段激情戏后,插入了一个关键情节。 赤裸的琼从书柜上拿起一本印度教经典《博伽梵歌》,并让奥本海默念出其中一句梵文。 「这一刻我化作死神,世界的毁灭者。」 后来,奥本海默在第一次核弹试爆后,也说出了同样的一句话。
![]() 显然,这场亲密的戏份是在强调,琼对于奥本海默的巨大影响。 两人完全赤诚相待,毫无遮掩,深深走进了对方的精神深处。 另一方面,这个细节也暗含了一种象征。 将他对琼的情欲和对科学的探索欲,紧紧联系到一起。 或许,奥本海默身上的这两种欲望是相似的。 痴迷,热烈,难以自控。 同时,又都带着强烈的道德负罪感。
![]() 第二处,是偷情。 婚后的奥本海默,与琼一直保持着婚外恋。 但因为加入了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出于国家安全的保密要求,他拒绝了与琼今后的交往。 于是,两人全裸,相隔一段距离,坐在椅子上对峙。
![]() 这一处的裸戏不多,但同样是必要的。 如果说第一处裸露的是两人的欲望。 那么第二处裸露的,则是他们的脆弱和恐惧。 进入战时年代,恐惧、压抑接踵而来。 两人都身不由己。 奥本海默连自己正在做什么,都无法跟她说明。
![]() 这一次见面后不久,琼就自杀身亡了。 这个事件,对奥本海默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他认为琼的死,与自己的决绝有关。 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内疚。 另一方面,他长期痴迷的一个情人,突然消失了。 这也使得他的情感深处,产生了巨大空缺。
![]() 第三处,是审讯会上。 这里带有点魔幻现实的意味,也是一种心理投射。 当被问到十多年前的出轨经历,奥本海默开始坐立不安。 没想到所有的隐私被扒的一干二净,宛如赤身裸体坐在众人之中。 于是,一个镜头平移,刚刚还西装革履的奥本海默,变得全身赤裸面对着审讯他的众人。
![]() 下一个镜头,内地版只能看到琼把头靠在奥本海默肩上,画面构图有些奇怪。 既用了裁剪放大,也用了倒放来填补片长。 而原先的画面中,其实是奥本海默和琼赤身抱在一起,接受着众人和自己妻子的审视。
![]() 第三处的裸戏,是重中之重。 前面与琼在肉体和情感上的纠葛,其实都是在为此处铺垫。 之前的裸戏有多亲密,有多暴露。 这里被审讯的场景就有多羞耻,有多愧疚。 与琼的婚外恋过往,不仅对奥本海默声誉造成了巨大影响,也深深考验着他与妻子的情感关系。 而作为一种负面印象,这段亲密戏的支线必须成为这部人物传记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此强化奥本海默这个角色的复杂与矛盾。
![]()
![]() 作为一部传记片,人物即是主题。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奥本海默这个人物,那就是:悖论。 正如贯穿他人生的科学事业,量子力学。 片中,他在向学生授课时,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光既是波,也同时是粒子。 悖论,是理解量子物理学的前提,也是构件整个世界存在的基础。 而科学理念所对应的,恰恰是奥本海默的人生。
![]() 这种悖论,体现在许多方面。 比如前面提到的,他身上闪耀的伟人光辉,与作为凡夫俗子的道德污点。 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他的政治倾向。 他的倾向,一直暧昧的,含糊不清的。
![]() 他关心社会动向,关心政治变革,主动了解不同的政治观点。 作为大学教授,却把政治讨论带入实验室。 尽管同事劝他别这么做,但他认为这只是给大家提供交流分享的机会。
![]() 然而,他本人不愿加入任何党派,也不愿陷入任何党派之争。 身边的很多人,包括妻子,都是前美共成员。 但他自己却从未想过要加入美共。
![]() 再比如,他不介意用自己的声誉,扩大政治影响力。 参加各种活动,针对性地提出很多观点。 但,又不想和政坛产生太多纠葛。
![]() 周遭的一切都在要求他选边站,而奥本海默只想保持着自己的独立。 而与他的人生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片中反派人物,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施特劳斯(小罗伯特·唐尼饰)。 电影中,其实是两条线并进。 一条线是以奥本海默为主视角,用彩色画面呈现。 一条是以施特劳斯为主视角,用黑白画面呈现。
![]() 随着剧情的推进,我们逐渐发现,施特劳斯近乎奥本海默的反面。 他坐拥权力,试图用权力拉拢包括奥本海默、爱因斯坦在内的科学家,但他却发现没有用。 最典型的一幕,正是电影中最大的反转。 他耍尽心机,为坑害奥本海默布下重重陷阱。 原因并非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而是个人恩怨。 是记恨奥本海默让自己在公众场合丢脸,并怀疑他联合其他科学家排斥自己。 直到最后,他才被一位同僚点醒—— 也许他们当时根本就没聊到你,而是聊更重要的事情。
![]() 小人的世界,非黑即白。 奥本海默的世界,却能融合了各种颜色。 这也是为什么诺兰要用黑白和彩色两种画面,分别组成两个人的故事线。
![]() 奥本海默之所以让人看不透,正是因为他是一个能够包容悖论的人。 这个特质,反而成为了那个时代下最可贵的存在。 也成为了他能够胜任「曼哈顿计划」领导者的优势。 实际上,他无论是学术成就,还是数学天赋,更不用说实验能力,都并非最好。 在他手下,甚至有好几个诺贝尔奖得主。
![]() 那他凭什么能成为领导者? 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由于研发进度缓慢,一帮科学家发生了争吵。 这时候,「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一气之下提出辞职不干。 眼看他走了出去,一直坐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奥本海默,突然说了话。 他迅速安排好众人的工作,随后冲出门追上泰勒,劝说他留了下来。
![]() 这出争执时间不长,但却十分丝滑。 他能听进不同意见,也能包容各种脾气,各种立场的科学家。 正是这样的态度,让他赢得了很多科学家的尊重。 只可惜,在冷战时期,这个特质又成为了他最危险的存在。 立场暧昧不明,就说明有问题。 遭到小人的陷害,黑历史的翻扒,也就成了必然的来临。
![]() 电影没有将奥本海默变成一个高大全的传奇人物。 而是不断挖掘其中的复杂多面。 既凸显角色的独特性,又展现其中的悲剧性。 既拍出了他作为「原子弹之父」的天才与伟大。 也呈现了他在时代洪流中深深的矛盾与无力感。 正如不少观众看过电影才发现,电影的重点并非实拍核弹的奇观。 因为真正的奇观,其实是奥本海默的一生。
![]()
![]() 诺兰的电影,总会被寄予很高的关注。 和过去相比,这次的《奥本海默》虽然在视觉奇观上大大减少了。 但在人物刻画上,还是有着相似的诺兰印记。 在诺兰手中,故事主角几乎都是为了某些宏大理想而甘愿牺牲自我的「殉道者」。 比如《黑暗骑士》系列。 蝙蝠侠能为了保护哥谭而放弃自己的声誉,成为黑暗中的正义骑士。
![]() 又比如《星际穿越》。 为了拯救人类,库珀甘愿踏上遥远的星际之旅,从而牺牲了陪伴儿女的时光。
![]() 再比如《信条》。 为了拯救世界和男主,尼尔甘愿一遍又一遍在时间流中奔走。
![]() 《奥本海默》也是如此。 为了结束战争,奥本海默研发原子弹,也让自己陷入危机。
![]() 过去,诺兰的电影都是动作片,或是科幻片。 人物刻画所占的比重都相对较小。 但这一次,作为传记片的《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从题材到篇幅,都有着比以往更多的空间来对人物进行更深入和更复杂的挖掘。 如果论角色厚度和深度,那么奥本海默必然是诺兰生涯中最深入的一次探索。 他成功地将一个大众只从教科书听过名字的人物,变成了让人铭记的「普罗米修斯」。
![]() 除此之外,我这次的观感也和以往有所不同。 三小时的片长创下诺兰史上最长记录。 这对观众膀胱来说,确实是个大考验。 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整部电影几乎全是文戏。 海量的对白,大量的人物。 对观众的记忆力,无疑又是一番挑战。
![]() 之前还曾有人讨论,是否需要提前做功课、观影门槛之类的担忧。 依我看,这些顾虑大可不必。 一方面片中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概念不是负担。 诺兰在需要观众了解的物理概念,都做了很直白的介绍。 因此大家完全可以按导演说得那样,观影前不用做任何准备工作。
![]() 电影中用弹珠来指代提炼铀和钚的量 另一方面也不必担心,认不清脸,记不住人。 说实话,硬要记住每个角色名,我也做不到。 但实际上,《奥本海默》根本就不需要你记住所有人。 其实只要认识男主角奥本海默和施特劳斯两个人,基本就能很好地看完全片。 一旦沉浸其中,就能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不同人物呈现的魅力。
![]() 认识爱因斯坦应该也不难 《奥本海默》表面上是一个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其涵盖的内容和信息量也非常丰富。 但在我看来,电影最核心的表达,与高深莫测的学术研究、人类历史的宏伟进程都不相关。 而是,落到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人情冷暖。
![]() 电影将最后的高潮,落在科学同僚对于奥本海默事件的发言上。 有的出于过往的不合,作出不利的证词,落井下石。 有的则不计小节,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权贵,说出真相。 显然,对于所有的社会所有的时代,人心永远比科学更加复杂,更加残酷。 故事的最后,揭晓了施特劳斯一直猜忌的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对话。 其实是关于原子弹所带来的影响。 科学家曾担心,有很小的几率,引爆核弹会产生无限的链式反应,从而摧毁整个地球。 奥本海默认为,这个世界已经被摧毁了。 不是被物理层面的链式反应,而是心理层面的猜忌链。
![]() 再看戏外。 有人对删改表示认可与支持,有人则嗤之以鼻,当个笑话。 不同的人眼里,会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裸戏。 不管「小黑裙」做得多精致,终归与原版不是同一部电影。
========== 转网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