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需求主要围绕基本的物质需求和人的本能展开,属于生存层面的关注。发展需求则涉及精神和道德层面的价值观,美好的品质和意义感,相较于基础需求,更容易在这个阶段获得或体现。
目标聚焦于基础需求,虽然符合现实的生存常态,但这一阶段的互动链接关系往往较为短浅。相比处于发展需求阶段的人,那些仍处在基础需求阶段的人更难建立深层次的关系,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生存,而非更高层次的精神或社会价值。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初级阶段主要是围绕物质需求,同时在精神层面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科学的、正确的选择。然而,仅仅依靠这种初级的自我意识,容易让人停滞在基础需求阶段,难以向更高层次迈进。
强烈的自我意识确实能在基础需求阶段帮助个体获益,但它也可能成为迈向发展需求的障碍。传统文化强调的道德感和整体性,在发展需求阶段尤为重要。然而,当人还停留在基础需求阶段时,这些理念可能会被误解为迂腐或让自己变傻的教条。
当基础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或进入后半阶段时,人往往会发现,过度强调自我并不能解决精神层面的问题,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在这个阶段,强烈的自我意识容易带来现实困境,并导致与外界的精神对抗。
自我观念过强,会让人变得狭隘,难以与更大的世界相融相连。过度沉溺于自我,意味着割裂,意味着脆弱,也意味着无止境的内耗和痛苦。随着基础需求的满足,人逐渐意识到,围绕自我并不会带来持久的幸福,精神世界依然可能是荒芜的。
当一个人处于匮乏状态时,往往更倾向于索取,而不是给予。但当进入发展需求阶段时,会自然而然地、主动或被动地追求大我。这意味着起心动念间,开始享受付出、帮助、服务、分享、成全、给予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找到真正的价值感和意义。
大我,或发展需求阶段的进步,意味着能够心甘情愿地为他人提供价值。而沉溺于小我,虽然短期内有所获,但必然伴随着强烈的二元对立,同时也容易陷入自我评价和评判之中。当过度沉浸于自我评判时,不自由便已经开始了。
如果沉浸于小我,让人在基础需求阶段感受到舒适或收获,那么,适时地跳脱自我,试图构建一个大我,融入更广阔的世界,也是一种疏离的美。这并非刻意追求高尚或真善美,而是因为大我能够真正化解精神上的痛苦。
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