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说历史:如果杨宇霆不死,东北军还会对日本人不抵抗吗?
本頁主題: 说历史:如果杨宇霆不死,东北军还会对日本人不抵抗吗?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我本英雄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067
威望:1675 點
金錢:46139 USD
貢獻:31851 點
註冊:2014-07-04

说历史:如果杨宇霆不死,东北军还会对日本人不抵抗吗?

1929年,张学良以“银元定生死”的方式,处决了父亲时代的重臣杨宇霆与常荫槐。这一事件不仅彻底改变了东北军政格局,也为后续的九一八事变埋下伏笔。胡适曾评价:“杨宇霆不死,东北不至于丢得这样快”。那么,若杨宇霆未死,东北军是否会对日本采取不抵抗政策?

杨宇霆是张作霖时代的核心智囊,被誉为“东北小诸葛”。他在军事、经济、外交上的贡献奠定了东北的独立地位:他主导建立东北海军、修筑战备公路、督办奉天兵工厂,使东北军武器自给率大幅提升,形成对日本的战略威慑。 

通过田赋制度调整,将荒地划归农民耕种,既缓解了社会矛盾,又增强了经济实力。 

反对日本“杂居”要求,认为这是“二十一条”的翻版,坚持维护东北主权。 

杨宇霆的存在,使得日本在张作霖时期始终无法大规模渗透东北。胡适的感慨正是基于其实际能力——若杨宇霆仍在,东北的军事部署与外交策略或更趋强硬,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成本可能大幅增加。

杨宇霆之死源于与张学良的权力矛盾。张作霖去世后,杨宇霆以“辅政者”自居,常公开批评张学良的决策,甚至阻挠其改革。例如,在中东路事件前,杨宇霆反对张学良对苏联的强硬政策,主张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但张学良为树立权威执意开战,最终惨败。这一事件暴露了张学良的决策轻率,也加剧了其与杨宇霆的矛盾。 

杨宇霆被处决后,东北军失去了一位能统筹各派系的“平衡者”。奉系内部元老派、士官派与讲武堂派的分裂加剧,张学良难以完全掌控军队。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高层或滞留北平、或临阵脱逃(如汤玉麟弃守热河),甚至有人叛变投敌(如张景惠),这均与内部凝聚力瓦解直接相关。

假设杨宇霆未死,东北局势可能呈现以下变化:

杨宇霆擅长以人脉协调各派利益。他若在,或能缓和元老派与少壮派的矛盾,避免张学良因孤立而过度依赖南京政府。例如,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主力因中原大战被调入关内,留守部队指挥混乱。杨宇霆若主持防务,可能更早调整军事部署,减少漏洞。 

杨宇霆一贯主张对日强硬,曾明确反对妥协政策。若其掌权,可能推动东北军提前备战,甚至联合其他军阀(如冯玉祥、阎锡山)形成反日联盟。此外,他主导的奉天兵工厂若持续运作,或能提升东北军的装备水平,缩小与日军的差距。 

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部分源于对中央政府的盲目信任。
杨宇霆若在,可能以“东北自治”传统为由,主张独立应对外敌。例如,中东路事件中,蒋介石曾许诺支援东北军却食言,杨宇霆或因此对南京政府保持警惕,减少对“中央援助”的依赖。 

日本选择1931年发动事变,正是看准了东北军内部分裂、张学良权威不足的弱点。若杨宇霆仍在,其威望与能力可能迫使日本调整策略。例如,日本关东军原计划若遭遇强烈抵抗则暂停行动,但东北军的不抵抗使其迅速得逞。
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尽管杨宇霆能力出众,但其影响力亦存在边界:杨宇霆属“士官派”,缺乏直接掌控的军队,更多依赖张作霖的授权。即便未死,其能否压制元老派(如张作相)仍是未知数。 

张作霖时代的军阀积弊已深,军队纪律松散、官员腐败问题非一人可解。九一八事变中部分军官不战而逃,反映的是系统性问题。 

即便东北军全力抵抗,面对装备精良的关东军仍难持久。杨宇霆或能延缓沦陷,但无法改变最终结局。

历史无法假设,即便杨宇霆存活,却难以扭转蒋介石政府的妥协政策,更无法消除日本吞并中国的野心。但杨宇霆之死无疑加速了东北的沦陷。他的存在或许能为东北军争取更多抵抗时间,甚至改变局部战局,不会让东北军背负“不抵抗”的骂名。




赞(31)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4-08 08:4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7-17 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