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2月,医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期刊《柳叶刀》刊登了一篇文章。观点很明确,呼吁对协和医学院的4+4项目谨慎一些。
署名单位和作者,正是来自协和医院的杜斌教授。杜斌是从协和“老临八(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的,目前是协和临床医学的博士生导师。
文章主要是觉得,医学教育的目的,其实并不是要培养多么顶尖的医学人才,而是:
得确保医生具备相应资格。
4+4的初衷,是为了更多非医学背景的学生加入,是希望他们能带来更开放的眼界,成为复合型的医学人才。
但现在的4+4,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当前中国医学教育应该最先解决质量问题,连基础设施的支持都不充足,更别说开发新的培养体系。
而且现在中国医生普遍压力大,4+4也不太可能吸引到优秀的本科毕业生。更何况,4+4学生得在最后一年实习,他们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杜斌这篇批评性建议,并没有掀起什么波澜。他写文章的时候,23岁的董袭莹海归留学生,刚被选拔进入了“4+4”项目。
谁也没想到,几年之后,杜斌当年的警示,竟然一一言中。几天前,卫健委出炉了对曾经协和优秀学生的董袭莹的通报:
入学资格造假、伪造学分、博士论文抄袭、学术论文不当署名。
董袭莹本科是经济学,是不可能开设物理和化学的课程。为了匹配协和的学分要求,她就伪造了相关的课程学分。此后进入协和,到毕业入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一路绿灯,畅行无阻。
如果不是因为婚外情而被无意中揭了老底,董袭莹这只蟑螂根本不会被发现。
卫健委的通报上说,协和医学院在录取、临床实习、学位论文等流程都有漏洞。曾经被中国优秀医学生视为白月光的殿堂级医学院,犯了这些低级的错误:
一定不只是流程的问题。
1
在杜斌教授公开质疑4+4的几个月前,协和医学院的王辰院长就在柳叶刀专门发了文章宣传4+4。为了让国内医学界更重视,甚至还罕见地配上了中文翻译附录。
文章上说,协和虽然开创了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的培养体系,但它有局限性。高中毕业的学生,面对漫长的学医路,往往还没有做好准备。
而4+4就不一样了,都是立志终身从事医学事业的大学毕业生。
文章给4+4拔了高度,说这是中国教育医学体系改革的起点。而有热情、训练有素的医学生,对提升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在王辰院长看来,中国医生对事业不够热情,是源自他们在高中毕业时没有做好慎重的决定。所以收高中毕业生的协和临八必须得改革,于是就有了4+4。
4+4要改革的临床医学八年制,就是由协和开创的,历史已经100多年了。除了协和,其他院校的临八都是2001年医学教育改革以后增设的。
在过去几十年里,协和临八的课程安排,都是在实习之前,就有一年半的医学基础课程,一年临床理论课程,还有一年临床见习。
而4+4,则把课程压缩到了一年基础整合课程,一年临床理论兼见习。
所谓整合课程,就是把临八医学生的基础医学阶段,按照人体器官/系统/功能再划分,重新组织建立综合课程。作为4+4第一年的器官系统功能综合模块。
不同的是,这些整合课程都是有临床医生参与教学的。
这个阶段结束了,协和还设置了临床准入资格考试。只有通关,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但根据往年的考核情况来看:
几乎所有学生通过了考试。
到了临床课程阶段,也是整合了临八医学生的两年课程和见习。4+4相当于把同样的内容:
压缩到了一半的时间里。
这样的学习强度和时间管理,除了天赋异禀的学霸,普通人很难做到。
4+4的第三年和第四年,都是临床实践。第四年设置了两个自选模块,可以在临床专科轮转和科研训练中选择进行个性化学习。还是一对一的导师制。
比如说,2020级的4+4试点班学生,做基本外科临床见习的时候,会在病房现场学习。
除了上课,他们也要在课外时间到手术室观摩,多了很多接触临床操作的机会。这个阶段结束后,就是毕业考试。
但实际上,这样倾向胜任能力的课程设计,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效果。
今年年初,协和医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还专门发了论文。结论是,4+4培养模式的学生,学科成绩和传统八年制并没有区别。
而且,临床能力和科研产出的能力:
还要更差些。
2
协和4+4试点班招了六届学生,一共172名。其中本科非生物学类的占了三分之一。像董同学这样经济学背景的,一共有3名。
也就是说,和临八学生相比,这些学生的医预科基础完全为零。
4+4模式其实是美国的医学院培养体系,洛克菲勒基金会建立协和医院之初,就想用这个制度。
但当时的中国本科课程质量不高,没办法满足医学院的要求。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3+5”的制度,就是在本科水平最高的燕京大学,放上医学预科:
前三年在北大,后五年在协和。
这种培养模式,一直延续到2002年。北京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合并,有了自己的医学院。北大和协和从此分道扬镳。
为了区别这段历史,在北大读预科的协和毕业生,都会称为老临八。
协和的老校长巴德年,一直想改革这个制度。
协和和北大结束合作的那年,协和老校长巴德年动身南下,加盟浙大。当时的浙大校长潘云鹤告诉他,要把浙大医学院办成:
南方协和。
在浙大,巴德年开始开展原来没能在协和做成的4+4模式。浙大以近乎清北的分数线筛选高考生,以竺可桢学院实验班(巴德年班)的名义招生,展开医学教育探索。
在本科阶段,除了自己选择的专业外,巴德年班学生还需要同时完成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等 33 个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只要有挂科,就会被淘汰:
只出不进。
浙大的4+4,不仅仅是医学班,更是理科学霸的修罗场。不过,巴德年过去20年的探索,至今未能说服当年的反对者们。
像杜斌,这位接受了协和老临八教育的保守派,依旧觉得浙大的医学教育质量,是原地踏步的。
但巴德年的4+4始终有个底线,就是:
始终以高考分数作为唯一标准。
反观协和的4+4,一开始,对本科生的筛选还很严密。必须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所学校,还得是得到免试推荐的钛合金纯学霸。
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海外院校也被加入招生范围,并且门槛一年比一年低。董袭莹这样在海外镀金的学生,从此就天高任鸟飞了。
至此,百年协和引以为傲的小规模、高标准的精英化教育,开始灰飞烟灭。
3
2007年以后,协和的医预科就放到了清华生物系。
医学预科阶段变成了两年半,后五年半都是在协和本部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完成临床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
这意味着,协和传统的临八,录取分数线至少清华招录线。
清华也有自己的卓越医师班,也是八年制。不同的是,清华学生在医学院学习三年,协和学生在生命科学学院学习两年半。
这两批学生,其实课程设置上都是相近的,很多甚至是在同一个教室上课。不过清华学生学业压力还更重,每学期得修上30个学分的课程。
但到了见习阶段,就拉开差距了。清华的学生去长庚医院,协和的学生去协和系医院。
长庚医院和协和医院两家的实力差距,肉眼可见。
所以对清华那些真正的学霸来说,董袭莹们挤占的是他们人生的黄金时光。
过去几年,协和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在2023年初,协和4+4增加了朋友圈,和北航、北理、北师和中科大签了协议,要办本博链接的协和医班,他们不单单靠清华来招生了。
在协和内部,4+4试点班的董同学们,早就引起众怒了。
董同学那一届的4+4的毕业生,有17名。全部都留在了北京,并且基本上都是进了协和系医院。其中有11人进了北京协和,剩下的也都去了北京的医科院肿瘤医院、医科院阜外医院和宣武医院。
而同一届的协和临八,留在北京工作的只有85%。90个毕业生,只有50个能进入北京协和医院。
西游记里有背景的妖怪,最后都会被安全接走。董袭莹已经被撤销了博士学位和执业证书:
但这样的惩罚,只是拿走了本不属于她的东西而已。
那些一路为她开绿灯的人,一个也都没受到惩罚。更令人惋惜的是,被董袭莹侵占的机会,没法再还给那些真正埋头苦读、天赋异禀的医学生们了。
协和4+4最恶劣的地方在于,一个“学术不端,学习能力低下”的人,也可以通过协和的黄金熔炉,获得远高于自身的面值。
经济学早就无数次地证明,含金量不同的硬币,如果强制被赋予相同的法定面值,人们会将良币藏起来,或熔化成贵金属套利。
![]()
![]()
![]()
![]()
![]()
![]()
![]()
![]()
![]()
赞(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