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孙立平:一个背景:理解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变化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本頁主題: 孙立平:一个背景:理解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变化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蒋勤勤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2200
威望:363 點
金錢:12991 USD
貢獻:30000 點
註冊:2024-07-20

孙立平:一个背景:理解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变化及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如何理解国际经济贸易秩序正在发生的变化?


本文提供的不是答案,而只是一个背景。

通过这样一个历史与比较的背景,我们可以对现在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变化,包括我们自己面临的问题,理解得更透彻一点。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这两个概念现在似乎较少被人提及,但实际上,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的过程。所谓进口替代型发展,是许多国家在发展初期采用的一种发展战略。其目的是推动某些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国产化,以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


促进进口替代型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一般包括:关税保护、进口配额、本币升值等。进口替代型是促进国家工业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其引起的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在严密的政策保护下,本国企业感受不到来自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失去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更重要的是,由于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此,很多国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进口替代型发展并取得基本成功之后,就会转向出口导向型发展。所谓出口导向型发展,是指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推动本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大力发展出口产业,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


促进出口导向型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包括:出口补贴、建立出口加工区、本国货币适度贬值等。  但出口导向型发展也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文章的最后讨论。一些典型国家的转型实践二战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日本与亚洲四小龙,大体都经历了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发展路径。


他们的成功被称为东亚模式。二战后,特别是借朝鲜战争的契机,日本开始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过程。最初,日本也是以基建为拉动,用当时人们的话来说,就是钱多了,搞基建;发展慢了,搞基建;解决就业,搞基建;内需不足,还是要靠基建拉动内需。但日本本岛就那么大,且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在这情况下,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制造业,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就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当时日本制造的产品,是以质次价低为特点的,不仅利润微薄,而且无法进入欧美主流市场。石油危机给了日本经济转型一个重要契机。由于油价大涨,日本汽车凭借省油的特点大举进入欧美市场。同时,作为世界消费热点且质量上乘的彩电、音响、半导体、冰箱、洗衣机、照相机等,在世界市场所向披靡。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的经济才有了真正的产业支柱。20 世纪 50 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 60 年代,韩国开始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政府鼓励出口政策的推动之下,韩国电子、汽车、半导体等产业迅速崛起,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1965-1980年,韩国出口年均增速达27.5%,并由此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升级,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在早期也经历了进口替代阶段,但很快认识到自身资源匮乏的局限性,迅速转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航运、金融、电子等产业,新加坡成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要注意到的是,这些国家向出口导向型发展转型的成功,与一个因素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是美国提供的巨大市场。为什么?因为只有美国可以通过持续地持续发行美元(也可以理解为发债)来提供顺差市场,而其他国家,只能做互通有无的生意,而且得大体均衡。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美国的出口额就占据了出口总额的35%。可以说,没有美国的市场,就不可能有这些国家的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成功,也就不可能有这些国家的经济奇迹,最多只能在进口替代的范围内做道场。
中国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发展历程中国从进口替代型发展到出口导向型发展的转变,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口替代型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我曾经讲过一件事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有时朋友出国回来带的礼物就是打火机,我到现在还能记得一个朋友送我的打火机的样子。这说明当时我们制造业的能力是很差的。特别是轻工产品,高档一点的都要靠进口。以彩电为例,一说就是松下、东芝、索尼、日立。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一些家电生产企业开始起步,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进行消化吸收,逐步实现了部分家电产品的国产化,减少了对进口家电的依赖,满足了国内部分市场的需求,这就是进口替代的开始。


第二个阶段,向出口导向型发展转变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1988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1988 年国家确立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强调大力开展加工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一时之间,“国际大循环”、“两头在外”、“三来一补” 成为热词。其目的就是,利用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恰在此时,正好赶上日本的产业外移,松下、索尼等知名家电品牌纷纷在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推动了中国家电产业技术升级和生产规模扩大。


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若干家电产业集群,如广东顺德、山东青岛等地,促进了家电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第三个阶段,出口导向型发展阶段(入世之后)。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成为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货物出口国。


如今,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基地和出口国。中国的冰箱空调洗衣机产量均超过全球50%,微波炉产量超70%。其他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出口导向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但出口导向型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出口导向型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较高,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本国出口企业造成冲击;大量出口可能引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其他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可能会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该国产品的出口。  


特别是随着一些大体量国家纷纷加入出口导向型发展的行列,国际贸易的失衡的不断加剧。国际贸易失衡导致的第一场冲突,就是1985年以广场协议为标志的贸易战的爆发。于是,1985 年 9 月 22 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聚集在纽约的广场饭店,谈判并最终达成著名的广场协议。其时最基本的背景是,在1985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148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0.4%。其中,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达到500亿美元,占据了美国贸易逆差的三分之一。美国对德国的商品贸易逆差约为 100亿至120亿美元。


这样我们也就可以明白,广场协议为什么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日本和联邦德国。当时,日本的汽车、半导体、钢铁、彩电猛烈冲击着美国的本土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以丰田和本田为代表的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份额一度达到20%。而以高品质、高性能和高可靠性著称的德国汽车、机械、化工、电子等产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也非常强劲。


广场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以汇率方式调整贸易收支不平衡,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在“广场协议”之前,美元兑日元大致在 1∶250 的水平,三个月不到,美元兑日元就急剧下滑到 1∶200,贬值了 20%。到1988 年美元兑日元达到了 1∶120 的水平,比 “广场协议” 之前贬值了一半;到了 1990 年,甚至达到了 1∶80 的历史高点。


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明显下滑。这里还可以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日本和德国在应对贸易战上的差异。日本在出口下滑之后,转向扶持房地产,引发泡沫经济。1989 年日本政府施行紧缩货币政策,戳破泡沫经济,日本经济进入几十年的衰退期。德国同日本一样面临货币汇率升值压力,但德国始终将精力放在国内的产业稳步发展,确保物价和生产稳定,并未发生日本 “泡沫破裂” 式的经济停滞甚至衰退。了解这一段的历史,也许可以对我们认识当今国际经济贸易秩序的变化有一定帮助。

赞(16)
------------------------
Q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5-20 17:1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7-17 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