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骑自行车上班,为了能多硬几年,天天跑步坚持不下来,只好每天骑半个小时自行车,也算活动活动了,此乃背景
慢悠悠骑在路上,看着年轻妹子的大白腿,偶尔还有个穿裙子的能看见那一抹黑或者黄,心情也不错
突然,前面一声巨响,一个骑得快的电动车和一个逆行的电动车撞在了一起,其中一方还是个妹子
两人双双倒在了路中间,我定睛一看,妹子大腿有点粗,再往上一看,靠有安全裤,再往上一看,擦,中型坦克,顿时没了胃口
两人都被电动车压在了底下,那个妹子只哼哼,那个小伙子也直哎吆,路被堵住了,我刚好在最靠近他们的地方,后面堵了好多电动车、自行车
这个时候我也没想那么多,把自行车一放,过去帮他们把电动车抬起来让人先出来坐在路边,妹子已经开始报警了
我全程没碰到两人,只是扶起了电动车放在一边,路可以通行了我就走了
万万没想到啊,这一扶让我花费了半天的时间来处理,后面的大家应该能想到,过去解释了一下,说明了情况,调了监控,才得以完结
我错了吗,我觉得没错,我对了吗,我觉得也没对
2014年的春晚,一个《扶不扶》的社会小品让观众们关注到了社会上的一个乱象,随后引发了热烈讨论。
这个现象就是有人看到老人摔倒,明明是做好事想要搀扶一把,可是当老人被救之后反而会恶意诬陷救人者,以此索要赔偿金。
从观众们的反应中能够看得出来这样的事情绝非个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有些人被利益蒙心,救死扶伤看似是好事,一旦被救者丧失良心,就极有可能“惹祸上身”。
这样的行为,最终不光是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还让整个社会的信用受到了重创。
如今,当人们再次看到有需要帮助的弱者倒在路边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关注对方的状态,而是感到害怕,恨不得离得远一点,生怕怪到自己的身上。
令人唏嘘的同时,也让人忍不住感慨人性的复杂。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就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加大惩罚力度。
“建议以后凡是遇到因扶老人而遭困境,即老人家属来后在毫无追求事实真相的任何努力情况下、就无根无据对救助者提出高额赔偿要求的,都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
她还直言,就算没有判刑也要处以高额的罚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止住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虽然被救者和其家属的素质不足是一方面,但是法律的宽松也是此类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在他们的心中,假如索赔成功就能占到便宜,哪怕失败也没有任何的损失,这样低成本的“诬陷讹诈”根本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然而对于好心救人的一方来说,一个无意的善举,很有可能就让自己倾家荡产。
彼此要付出的代价不对等,只会造成冷漠旁观的人越来越多,这样下去,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整个社会也会逐渐失去人情味。
而这些讹诈者造成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若有一天真出现需要施救的老人摔倒在地,周围的路人因为这些人的影响没有选择及时施救,最终一条鲜活的生命便就此消逝。
因此要想要制止这样的乱象,恢复整个社会的信誉,就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这些恶意诬陷的人以“诬陷、勒索”的名义处以重罚,甚至判刑。
只有让他们知道后果严重,这样的现象才会减少。
![]()
![]()
![]()
[ 此貼由你奈岁月何重新編輯:2025-06-06 10:51 ]
赞(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