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一个泡沫碎了。
如果你的城市有地铁,请一定要珍惜。因为现在没有地铁的城市,以后很可能也不会再有了。
过去人们总说 “地铁是城市的名片”,“地铁让生活更加美好”,“ 地铁给土地带来升值”,如今,它却正蜕变为吞金巨兽,胃口难填。
1
最近,佛山地铁被爆开启 “省钱” 模式,灯光变暗,空调节能,部分扶手电梯暂停使用,部分线路提前半小时收车。
“一进站,看见灯全关了” “地铁又黑又热,这才几个人,就这么热?不开空调了吗?”
![]()
别急着吐槽,类似的场景,也许会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
根据城市财经梳理,扣除政府补贴后,地铁亏损的城市数量正在逐年增加:
2020 是 15 个(披露 22 个)
2021 年是 19 个(披露 24 个)
2022 年是 27 个(披露 32 个)
2023 年是 28 个(披露 29 个)
2024 年,从目前披露的 28 个城市地铁数据看,扣除政府补贴后,也有 26 个在亏损,仅福州地铁和上海申通地铁利润为正。
![]()
就连 “全国最忙” 的深圳地铁,也变成了业绩 “最惨” 地铁,2024 年财报显示,亏损达到 334.6 亿,相当于每天一睁眼,就烧掉 1 个亿 。
2
为什么地铁普遍亏损?
我们拿最难的深圳、佛山、兰州三个城市来看,它们算上补贴,归母净利润依旧是负数。
比如佛山地铁,根据上海清算所披露的《佛山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2024 年年报》显示,2024 年佛山地铁营业总收入 5.86 亿元,营业总成本 26.8 9 亿元,成本为收入的近 5 倍,加上其他收益(一般为财政补贴)20.81 亿元后,净利润 - 1.78 亿元,归母净利润 - 2197 万元。
而这,已经是佛山地铁连续两年算上巨额财政补贴、依旧亏损过亿。
另一个让人唏嘘的深圳地铁,明明 “全国最忙”,2024 年单日最高客运量达 1188.5 万人次,客流强度超过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稳居全国超大城市首位,却也被 “拉下水”。
深圳地铁 2024 年财报显示,亏损达到 334.6 亿,把过去五年挣的赔了个精光还倒贴,沦为 “最惨” 地铁。
一些西部省会更是早就绷不住了。昆明地铁在 2023 年就传出 “欠薪数月”,一些员工从长达四五个月没有收到工资,连五险一金都拖欠一年多时间,质量安全奖金、餐补和绩效等也已不见踪影。
![]()
类似事情频发,我们才终于看清地铁的真相 ——
原来它不是永动的发展引擎,而是需要全民输血的吞金巨兽。
报道显示,地铁造价成本十分高昂,一公里少则 5-6 亿元,多则超过 10 亿元,是建高铁的六七倍。如果要建一条 40 公里长的地铁新线路,至少需要 300 亿资金。
此外,还有日常运营成本,比如人工、能耗、维修维护费和安全管理费等等。《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2023 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人工成本占运营成本最高,达 31.84 亿元,在 60.73 亿的总成本中占比超五成。
如此高成本,得掏空多少个钱包?靠便宜的票价,很难支撑起来。
3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知道造价和运营成本高昂,为什么各个城市还要拼命建地铁呢?
简单来说就是 —— 大家都在赌明天。
赌房价永远不会跌,赌经济永远高速增长,赌人口永远增加。
发现没有,为啥地铁总喜欢往 “没人的地方” 修?
宁波地铁 3 号线,直接修到农田里,地铁口出来不是 CBD,而是老农民拿着锄头犁地。
佛山地铁 3 号线,非要绕过容桂 50 多万人的社区,拐去服务远郊楼盘,大墩地铁站 C 出口 “出站即田园”。
昆明地铁 4 号线,刻意避开主城核心区,绕道西北新城、呈贡西片区等新兴板块。
![]()
甚至还出现过,地铁出来周边全是荒烟蔓草的场景,恍如穿越了一般。
![]()
很多城市赌的就是 “地铁修到哪,房价涨到哪”。地铁的第一功能是 “地价的起飞器”,而不是交通基础设施。
过去这套玩法没毛病。但房地产一旦熄火,这全变成了债务。
许多 “超前” 的线路设计,不仅拉不动地价、房价,还留下一堆后遗症,最直接的就是客流严重不足,实用经济性低,卖票收入远远覆盖不了运营成本。
比如之前停运拆除的珠海有轨电车 1 号线,每运输 1 个人成本就高达 67 元,是公交的 13 倍。
对此,国家早有警惕。2018 年,一条红线划下:
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 300 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 3000 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 300 万人以上。
引导轻轨有序发展,申报建设轻轨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应在 150 亿元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在 1500 亿元以上,市区常住人口在 150 万人以上。
拟建地铁、轻轨线路初期客运强度分别不低于每日每公里 0.7 万人次、0.4 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 3 万人次以上、1 万人次以上。
简而言之就是三个硬指标:
GDP3000 亿、财政 300 亿、人口 300 万。
三道铁闸,彻底斩断中小城市的地铁梦。连带着大城市的线路,都开始缩水。比如杭州 299 公里申报里程,被砍剩 146 公里。
为了引导客流,让地铁首要作用是疏解交通而不是拉房价,规定还明确提到:线路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 0.7(万人次 / 公里・日)。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拿佛山来说,报道显示,广佛线数据并入广州统计的情况下,佛山轨道交通的客运强度(平均每天每公里轨道线路运载的乘客人次,单位:万人)仅为 0.27。
这个数值不及全国平均值 0.61 的一半,远低于广州(1.35),深圳(1.45)的客流强度,也低于福州(0.60)、无锡(0.48)等与佛山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广佛线佛山段里程计入统计)、人口数相近的城市。可以说是一直处于全国已开通地铁城市的中下游水平。
昆明地铁也不例外,2023 年住建部的数据显示,昆明地铁整体客流强度已连续 36 个月低于每公里 0.7 万人次公里的安全红线。
这些都不是个例,看看 2025 年 4 月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强度,53 个还在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有 36 个城市的整体客流强度低于 0.7(万人次 / 公里・日)这个警戒线。
足以见,这些轨道交通有多 “超前” 了。
所以,许多还在幻想要建地铁的城市,可以醒醒了。过紧日子的时代,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大手大脚。
4
未来,地铁的三种可能的终局已定。
第一种:涨价,向香港看齐。
几天前,重庆发布轨道交通调价听证会公告,拟终结持续近 20 年的 “2 元时代”。要么将起步价从 2 元提高至 3 元,要么减少单位价格可乘坐的公里数。
而就在一个月前,昆明地铁已完成调价,从 4 月 15 日起,降低单位价格可乘坐的公里数。虽然起步价未变,但此前每增加 1 元可乘坐 5、7、9、11、13 公里,调整后变为 4、5、6、7、8 公里。
去年广州地铁也调整了票价优惠,将 “15 次后 6 折” 改为 “满 80 元部分 8 折”,其实也是变相 “涨价”。
第二种:停运,向珠海看齐。
2013 年,珠海有轨电车 1 号线首期工程正式动工,全长 8.9 公里,总投资 26 亿元。
然而,到 2017 年 6 月通车后,珠海有轨电车却陷入运行效率低、客流量少的质疑中。在运营仅仅 3 年后,2021 年,这条城轨宣布暂停运营。
然后又是长达 3 年的争论,直到 2024 年,才终于决定拆除。
此外还有 2023 年运行 13 年多的上海张江有轨电车 1 路停运,2024 年甘肃天水市举债建有轨电车,年亏空 3800 余万元,且被曝光有潜在地质风险等问题。
![]()
第三种:降本增效,向佛山看齐。
如果你的城市地铁空调效果不明显,过道昏暗,广告牌熄灭,扶手电梯停运。那么大概就是,它已举步维艰,希望得到你的理解与支持了。
谁也没想到,短短数十载,从 1969 年北京第一条地铁轰鸣,到如今 26 个城市地铁集体入冬。一个时代转身了。
地铁涨价恐怕只是个开始。每个人,都要做好准备。
赞(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