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领先评论|赵兰健
2025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一项看似低调,却有深远影响的制度文件:《中共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草案)》。几乎没人意识到,这份文件标志着一个新的“战时中枢”正式落地——超越中南海原有权力格局的“中央统筹平台”,类似文革中的“中央文革小组,不仅统管党政大政方针,而且具有直接调度军队、干预政策制定、否决政治局决策的权力。
这一结构,正是我在过去两年中不断揭示的“中央战争中枢”机制的制度化呈现。更重要的是,刚从新疆调回北京的前航天系高官马兴瑞,极可能成为其中关键一环。他将是中共对航天军工再整合、战时干部重新布局的真实信号。
一、从火箭军清洗到“战时协调中枢”:中共体制正在重构
我在2024年9月至12月期间,持续揭露了火箭军、兵工集团、航天系统内部大规模整肃行动。何卫东、李玉超、张振中等高层将领被查,标志着“技术系统派”在中共高层的话语权被集中剥夺。这些出身航天、核、导弹系统,在江胡时期因掌握核心国防能力而拥有一定自主性,习近平对此极为警惕。
我在多次指出,习近平并非简单“换人”,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战时体制”扫清组织性障碍。
而今,6月30日这份条例的出台,正是我此前所有判断的制度印证。
这份草案明确指出,该机构由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以及“中央相关部门负责人、军队领导同志及有重大影响的领导干部”组成,权力涵盖:
召集政治局扩大会议;
听取非现任高官及退休高层意见;
对政治局提案提出否决建议,迫使重审。
换句话说,它是一个具有实质“二次审批”乃至“战略中止权”的最高级别协调中枢。
二、马兴瑞重回北京:航天系的余震与再统筹
马兴瑞,长期服务于航天科技集团,曾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重要推手之一。2021年被派赴新疆主政,实质上是“技术干部外放”政策——这是习近平清洗技术系统自主权的策略。
而他在2025年6月被调离新疆,返回北京,有两个可能方向:
1. 接替已落马的李干杰,进入中办或国家层面统筹职务;
2. 被吸纳进这份新设的“中央决策协调机构”,负责对航天军工系统的整合调动。
无论哪种,马兴瑞复出,代表更大战略信号:中共高层已进入对军工、航天、导弹、量子等前沿系统的“战时统筹期”。之前对航天系的“肃清”,并非彻底清除,而是“先打散、再重构”。
他既是“航天系遗老”,又是“技术路线内斗”幸存者。这种人,是中共在战时机制中所需要的“能干活又不敢乱说话”的官员。
三、“咨询审查权”:比常委更大的权力?
根据条例第九条:
“该机构对重大决策具有咨询审查权,必要时可对政治局提出的议案提出异议,需政治局重新审议。”
这是过去从未出现过的结构安排。
在中共政治惯例中,政治局是最高实权机构,一旦表决通过,便不可撤回。而现在赋予“协调机构”,这是不低于常委会的实质制衡权。其逻辑指向只有:战时政治不再信任集体表决,而是需要“指挥所+回炉厂”的机制组合。
这就是毛泽东时代的“中央文革小组”,表面是临时议事平台,取代整个政治局的决策功能。习近平通过这个条例,打造出文革式权力装置,只是披着“制度升级”“协同调度”的外衣。
四、外界唱衰失权,实则权力封顶
从2025年3月起,海内外媒体频频传出“习近平失权”“李强上位”“团派回归”舆论。甚至有人把“常委定于一尊失效”“七上八下倒挂”作为论据,指习近平即将被架空。
但我一直强调,习近平的真实目标,不是保住日常党务,而是建构“可以不通过常委、不依赖中办、不征求国务院意见”的临战平台。事实再次站在我这边。
马兴瑞的重新启用,文件中对“协调机构”的权力描述,完全反映出:
习近平对技术系统重新统合;
对高层权力流程的“解构重构”;
对未来危机——无论是台湾战事、金融制裁,还是高层政变的“系统预案”。
五、“超级中枢”的未来走向与风险
这份文件一旦正式施行,习近平将拥有:
一个可以随时否定常委决议的制度平台;
一个替代国务院运作的实际调度中心;
一个可直接将军队、科研系统、舆论系统进行“统一战备调度”的中枢。
它不是国务院的升级,也不是军委的附属,而是一个“文革小组+大本营+信息司令部”的三位一体结构。
这当然有强大战时效率,但也必然带来以下后果:
1. 所有其他部委都将沦为“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
2. “咨询权”被滥用,将变成“实权”;
3. 政治局、常委会、中央军委可能空心化,未来政变与倒台将不再依赖中纪委,而是直接通过该中枢运作。
不是失权,是在封神
外界看到的是一个隐形文件,但我看到的是权力封顶的“战时统帅机关”。
马兴瑞进京是信号弹;李干杰落马是对清洗不忠干部余波。更大动作还在后面,而这份《条例》只是“战时宪法”的第一章。
我会继续追踪该协调机构未来运作架构、关键人事、调度能力,第一时间发布下篇逆行者报告。
历史不会重复,但结构一定复刻。
中央文革小组之后,五十年再现的,正是这个新中枢。
赞(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