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K1373事件不砸窗自救,是因为整车人都“清醒”得可怕!
本頁主題: K1373事件不砸窗自救,是因为整车人都“清醒”得可怕!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長垣


級別:俠客 ( 9 )
發帖:876
威望:158 點
金錢:15558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5-05-25

K1373事件不砸窗自救,是因为整车人都“清醒”得可怕!

大致的事件大家可能已经听说了:7月2日晚,一列货物列车停车不及侵入下行正线,与K1373次旅客列车机车发生侧面冲突,致客车机车脱线。事故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真正令人心惊的,是随后的三小时“困车”过程:
电力中断、空调瘫痪,整个车厢宛如蒸笼。旅客焦躁不安,有人头晕恶心,甚至出现呼吸困难。
出现意外事故很正常,但让人不解的是——在这种随时可能恶化的危险情境下,整节车厢几百人,竟几乎无人选择自救。直到最后,一名乘客终于举起安全锤,砸破车窗,空气才得以流通。
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
1.    为什么面对危险,几百人都选择沉默?
2.    是冷静?是胆小?还是……制度让每个人“必须沉默”?
从社会观察者视角看,这更像是一起活生生的“公共物品博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智猪博弈”?更像“公共物品博弈”
很久之前,我写过一个“智猪博弈”的故事,用来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躺平”——这并非懒惰,而是对错误激励机制的理性回应。
它的设定很简单:在一间猪圈里,有一只大猪和一只小猪。猪圈一端有个按钮,无论谁按下,另一端都会掉出10个单位的饲料。但按按钮需要花时间,所以按按钮的那只猪,会少吃1个单位。
具体博弈如下:
1、由于大猪比小猪吃的快,如果它们一起去按,大猪会吃到7个,小猪会吃到3个
2、如果小猪去按,大猪等待。那么大猪会吃到8个,小猪只会吃到2个
3、如果小猪等待,大猪去按。那么大猪会吃到6个,小猪也会吃到4个
4、如果大家都不去按,那么谁也吃不到。

你会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猪采取行动。他只会吃到2个或者3个。但如果选择躺平,却有机会吃到4个。如果努力工作是这样,躺平也是这样,甚至还可能更好。那谁还愿意努力呢?
所以,躺平不是懒惰,而是错误激励机制下的必然。
是不是听起来和K1373车厢有点像?
但更准确地说,这场事件,其实是一种更经典的公共物品博弈:
•    砸窗通风,是公共利益;
•    但代价与风险,却由出头的那个人承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第一层博弈:公共利益,全体共享;责任成本,个体独担
假设你就是那个困在车厢中的乘客。
车内变得越来越热,你开始察觉到危险的到来,开始思考要不要砸窗。可砸了窗,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时,你有两个选项:
A:什么都不做,等别人忍不了了去砸或等待救援;
B:冒着风险砸窗、先让自己透口气再说。
但问题来了——如果你砸了窗,可能面临两种后果:
•    坏的情况:窗砸了,情况没改善,你却成了“扰乱秩序”的责任人;
•    好的情况:空气流通了,大家受益,但被批评的,仍然是你。
所有人享受通风,你一个人承担后果。
这正是公共物品博弈的典型困境:
公共物品的好处是全体共享的,但成本却是局部、个体化的。于是,没有人愿意成为那个“第一个出手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二层博弈:“我不出头,是因为我在等别人出头”
你是不是可以这样想:
“别人砸窗我也能呼吸,何必我第一个出手?”
是的,你不是唯一这么想的人。全车人都是这么想的。
于是,车厢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封闭系统:
•    每个人都期待“别人先砸”;
•    没人愿意成为“承担代价”的人;
•    集体行动永远启动不了。
这正是“搭便车”心理的体现。
在这个系统中,理性的人们各自做出了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结果却是——集体陷入了最糟糕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第三层博弈:动手越晚,代价越小
为啥等了几个小时才有人砸窗?这需要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假设你实在受不了了,准备冲了——但你可能还是得再犹豫一下。
为什么?
•    万一你刚举起安全锤,列车就启动了怎么办?
•    万一你刚破窗,广播就来了:五分钟内救援到位。
那你砸窗的行为,就从“正当自救”,变成了“干扰运行”。换句话说:你不但有风险,还可能是“砸了个寂寞”。于是你开始评估风险和收益,权衡之后,你发现——此时此刻,最理性的选择,就是什么都不做。
所以越是理性的人,越不愿轻举妄动;越往后等,越希望“再观察一下”,说不定马上就脱困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车厢里,直到几个小时后才终于有人行动。但这并不是全部原因。更重要的是:车厢里的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承受的极限,并不相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优势阶层的冷眼旁观:岁月静好的“电扇持有者”
值得注意的是,车厢里的困境,并不是每个人都同等承受。
或许有人恰好坐在靠近车门、空气略微流通的位置,有人随身带了小电扇,还有人身体素质较好。虽然也感到闷热,但处境远比其他人好得多。这些“相对幸运者”或许感到不适,却仍能维持“岁月静好”。
他们的处境会让他们更倾向于继续等待:因为那些处境更差的人来说,他们能忍受更长的时间,时间是站在自己这边的,完全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地位逼处境更差的人来承担“改变现状”的风险,到时候自己搭便车就好了。他们或许会说“这点苦就受不了了?这有啥不能忍?”甚至潜意识里还觉得:看到其他人越挣扎,越能隐约感觉到自己拥有小电扇的优越感。
至于未来是否会更糟?
他们相信,到时候自然有人出头,自己继续坐收渔利即可。
这种心态,令人熟悉。
这不正像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逻辑吗?
•    最早揭竿而起的,往往是最苦、最绝望的人;
•    而世家大族,则习惯按兵不动,等风向明朗,再伺机而动,甚至顺势“摘果子”。
所以有人说资产阶级革命软弱,其实更贴切的说法是:
“岁月静好阶级”的软弱。
他们不是不知道问题严重,只是选择让更难忍的人先上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没人砸窗,不是懦弱,而是极端理性
K1373是一场微缩的社会实验。
乘客不是懦夫,而是深谙制度激励规则的“熟人”。
•    他们知道制度没有赋予他们明确的自救权利;
•    却清楚责任会精准地落在“第一个动手的人”身上;
•    他们早已习惯一个“不奖励勇气,只记录责任”的系统。
所以,在这样的激励结构下:
沉默,不是胆怯,而是“风险收益比”最优的选择。
这节车厢,表面上是一个被困的空间,
实际上却是我们制度运行方式的一个缩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源,不在沉默者,而在制度激励的设计
问题不在于人们为什么不动手,而在于他们早就被训练得太清楚:“动手,意味着风险。”
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
•    安全锤是摆设,砸了窗却成了“违反秩序”;
•    门上贴着“紧急时开启”,但你不能判断什么叫“紧急”;
•    你照着说明书行动,还是可能被拉去“教育一番”。
久而久之,最合理的选择就是——静静地等待命运安排。
这才是K1373事故里最令人心寒的部分:
不是车坏了,也不是人热晕了,
而是整节车厢的人,都清醒得令人害怕:
“谁出头,谁倒霉。”
“我不傻,我等等看。”
“等处境更糟糕的人先动手,成了我就搭便车,败了我就出卖他”
这确实是“岁月静好者”的最优策略,
但请记住:
一旦你创造了一个“出头者总要吃亏”的世界,最终所有人都会选择闭嘴、沉默、等待。
这次有人带你获救了。
可下一次,可能就没有人愿意再举起那把锤子了。
这节车厢,不只是K1373列车,
它更像我们所处社会的一个隐喻空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语:
好了,今天的书友会我们就先聊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这样的角度值得被更多人看到,欢迎点个“分享”。
我写下这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批评谁,
而是想邀请你一起思考:
我们该如何构建一个真正鼓励理性行动、允许合理自救的公共系统?
在现有的制度中,理性的人们都在做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而最终,整个集体,却陷入了最糟糕的困境。
也许未来某天,你也会身处一节同样闷热、压抑的车厢。
你未必能成为第一个举起锤子的人,
但至少——请不要冷嘲热讽那些愿意站出来的人:
“这点都忍不了?那么矫情”
“就你事多?想出风头?”
“最后大家不也好好的吗?”
请记住:
砸开一扇窗,不是自私,
真正的自私,是袖手旁观还道貌岸然,是享尽好处还反咬一口。



赞(12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07 16:46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7-17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