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才大心细:也说李鸿章
本頁主題: 才大心细:也说李鸿章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我本英雄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063
威望:1667 點
金錢:45767 USD
貢獻:31851 點
註冊:2014-07-04

才大心细:也说李鸿章

李鸿章对自己一生的概括为“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这其实就总结了李鸿章一生的功名勋业。

清廷对李鸿章盖棺定论,谥号“文忠”,这个规格可以说相当高了,虽然低了恩师曾国藩的“文正”一格,但“文正”那是顶级谥号。李鸿章泉下有知,应该是非常满意的,毕竟自己一生功名事业,都是由恩师提携而来,自然是不敢僭越,而且“文忠”还高过了老对头左宗棠的“文襄”一格,岂不快哉?

最有资格评价李鸿章的人应属曾国藩,曾国藩是李鸿章科举的老师,李鸿章的少年科第,中进士点翰林得益于曾国藩的教导;曾国藩又是李鸿章在湘军中的上司,李鸿章壮年戎马,组建淮军,驻军上海得益于曾国藩的提携扶持;曾国藩总督两江,李鸿章中年封疆,是曾国藩保举才成为江苏巡抚;李鸿章晚年洋务外交,也得益于曾国藩的指点。

曾国藩夸李鸿章“才大心细”,恰如其分,非常中肯。李鸿章在湘军幕中,奏折文牍连老师曾国藩都不得不佩服。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并八百里加急令曾国藩派湘军精锐鲍超霆字营即刻北上勤王,曾国藩接旨后不想派鲍超营前去,因为这一去,肯定有去无回,朝廷定会把鲍超留在京师,而湘军则损失了一支劲旅。但曾国藩又不能不派,君父有难,做臣子的必当召之即去,岂可犹豫推诿?还是李鸿章聪明,他判断洋人并无追杀咸丰皇帝的意思,而且恭王在京与洋人交涉,不日就应该达成和议,根本就无需湘军北上勤王。但曾国藩一定要向朝廷表示容许半个月整顿人马,然后赶赴京师。这半月期间,在京的恭王应该把和洋人的议和办得妥妥帖帖,也就不会再要求鲍超北上勤王了。曾国藩听后如拨云见日,赞叹李鸿章见识果然高人一筹,格局之大,用心之细,超过自己。

李鸿章在驻军上海期间,和洋人合作,组织洋枪队,大败太平军,对洋人的武器装备和行事风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为后来洋务和外交打下了基础。李鸿章也因此提出了大清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强敌,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谓高屋建瓴。


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功高震主,让朝廷难安,于是曾国藩主动自剪羽翼,裁撤湘军,但太平军余部尚在,捻军尚在,国家不能没有强大的武备。慈禧太后就重用了李鸿章。同光中兴,起始于曾,光大于李。平捻后,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兴办洋务,大清的确有了中兴气象。


李鸿章见事之明,从甲午海战和庚子事变可以看出。甲午中日海战,李鸿章不主张开战,北洋水师打不过日本舰队,李鸿章心中有数,但光绪帝年轻气盛,结果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光绪两宫“西狩”,李鸿章组织多省督府东南互保,为大清保留了元气。临死前奉旨赴京签下了著名的卖国条约《辛丑条约》,替朝廷背锅受过,成为了大清最后的裱糊匠。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道: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他认为李鸿章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而李鸿章则认为“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人不能超越时代。


赞(39)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08 11:41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07-16 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