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天真地以为:这个社会有很多问题,是因为制度不完善,是监管不到位,是企业太逐利,是官员太懒惰。
但真的是这样吗?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一个问题几十年都解决不了,或许它根本不是“问题”,而是“设计”?
我们从一个小切口谈起——食品安全。
第一层:糖、添加剂、农残,真的是“管不了”吗?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糖摄入不超过25克。
现在打开任意一瓶饮料,动辄25克以上。
打开零食、调味品、儿童点心,糖、香精、色素、亚硝酸盐、防腐剂、各种编号E字开头的添加剂,多如牛毛。
而这些产品,大多数是合法的,甚至是在儿童、老人、高频消费人群中流通。
是企业太狠毒?
是监管没能力?
错。真正的问题是:整个系统不想管。
因为一旦真的管,后果不只是“少赚点钱”,而是——
无数企业会破产(食品饮料、香精香料、添加剂供应链)
医院收入会下降(慢性病减少)
医药公司药品销量骤减(高血压、糖尿病药物)
保险公司赔付结构改变(意外比例下降)
火葬场排队缓解,老龄社会成本飙升(活得太久,养不起)
甚至养老金体系会面临直接破产风险(因为人没按预期“走”)
这不是简单的“舆论风波”,这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所以你以为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系统性默契机制:
吃 → 病 → 药 → 死 → 控制成本。
第二层:医疗系统是治疗的地方,还是流量入口?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医院已经不是“治病”的地方了,而是“流量入口”。
排队挂号,动辄三小时。
看病五分钟,检查一万块。
治不好,就转科室、转医院、转专家、转进口药。
整个过程中,患者像“客户”,医生像“销售代表”。
治愈?那是副产品。
盈利?才是主逻辑。
一个人如果很健康,这套系统如何盈利?
——所以,从源头(食品)开始,把你养成一个“稳定的慢性病人”,才是这套链条里最稳的商业逻辑。
第三层:教育系统,为什么不教“如何健康活着”?
中小学教什么?解方程、写作文、背历史。
有教你如何读营养标签吗?
有教你如何判断食品是否有毒吗?
有教你如何搭配三餐避免慢性病吗?
没有。
一个人从6岁到22岁,读了整整16年书,不知道什么叫代谢综合征,不知道饮料是毒药,不知道食品添加剂是慢性杀手。
不是没人知道,而是没人告诉你。
教育系统早就知道什么对你有用,什么对你没用。
真正能让你远离医院的知识,反而永远排在课程表之外。
因为教育的核心逻辑,不是让你活得健康,而是让你成为一颗顺利运转的螺丝钉,融入这套病态系统。
第四层:养老金系统,真的希望你长寿吗?
养老金制度的预期模型,默认你在60岁退休,70岁左右死亡。
如果你80、90、100岁,国家就要继续发20年、30年、40年养老金。
当全国几亿人都“超长待机”,这套系统就会崩溃。
所以你以为“长寿”是祝福,但从系统角度看,“长寿”是负担。
这时,慢性病、“猝死”就成了极为“合理”的出口。
你有没有发现:
30岁猝死的程序员越来越多,
40岁突发脑溢血的中年人比比皆是,
50岁查出癌症的人群成了主力军。
没有战争、没有枪口,却在有条不紊地清除“高负担人口”。
这不是政策的冷漠,是系统的刚需。
第五层:你还在为“制度问题”发愁,别人早已设计完逻辑闭环
你以为这是“监管不力”?
你以为是“良心企业太少”?
你以为是“制度还在过渡期”?
你错了。错得很彻底。
这些不是偶然,而是早就设定好的运行参数:
食品让你生病,
医院让你消费,
药厂让你续命,
教育让你无知,
养老金系统静静等你早死。
这不是阴谋论,这是逐层可验证的现实结构。
结语:
有人说:“但你怎么证明他们是故意的?”
你只需要想一句话:
一个人真心想做成一件事,是会拼命去做成的。
如果食品安全真是个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慢性病真是国家忧患,
如果人口健康真是战略方向,
——你觉得它们会拖几十年都没动静?
不是不能,是不想。
不是没能力,是没动力。
不是失控,是默认。
不是问题,是设计。
当你明白这一切,你就不会再寄希望于谁来拯救你。
你只能,自己走出去,自己活明白,自己保自己。
赞(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