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重映,当年的批判藏着更刺眼的问题:社会总在逼人像模子,容不下真实的人。
肖涧秋想救文嫂,却被流言和道德压垮,好心反倒勒得人喘不过气。
他的犹豫、痛苦,本是人性该有的样子,偏被当成软弱。
社会就爱挑刺,见不得人心里打鼓,仿佛人必须像设定好的程序,坚定得没有一丝波澜。
可人性从来不是铁板一块。
有善意,也有怯懦;
想担当,也怕麻烦。
这些拧巴,才是活生生的人。
非要把这些掐掉,硬造出完美的模样,不是在塑造人,是在削人性。
柔石写肖涧秋,就是在说这个理。
时代困局里,最可怕的不是人的挣扎,是社会容不下挣扎。
非要所有人活成一个模板,藏起纠结,憋住软弱,这样的社会,早就反了人性。
承认人会犹豫,允许人有摇摆,才是对生命的基本尊重。
毕竟,一个容得下真实人性的社会,才配叫人的社会。
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