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国家也有。”这句话,近些年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共讨论中。每当我们试图揭露社会问题,提出改革建议,总有声音跳出来,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口吻说:“你以为欧美发达国家就没有这种事?”于是,我们就该沉默,我们就该接受现实了。我们甚至还应该庆幸,自己还活着,还能吃上饭,还能上网吐槽。
这是一种典型的“平行逻辑”,表面上是在讲道理,实质上是偷换了概念:从“问题是否存在”跳到了“别人也有问题”,再从“别人也有问题”跳到了“我们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最后变成——“别吵了,不然你就是在故意抹黑”。这套逻辑非常熟练,运用广泛,已经内化为很多人处理舆论危机的标准反应机制。
但如果我们再认真一点点问一句:“别人也有”这句话,真的能构成免责吗?
是的,美国还真有过血铅超标事件。那就让我们回顾一下2014年美国密歇根州弗林特市的“血铅危机”,看看“别人有问题”的国家,是怎么处理问题的。
美国的“血铅危机”,是一场从地方丑闻到全国性的政治事件,“美国也有”,但处理方式截然不同。2014年,密歇根州弗林特市因为财政困难,将自来水水源从底特律市改为弗林特河。由于水质腐蚀性更强,而没有使用防腐处理,这导致老旧水管中的铅被腐蚀进入自来水系统。大量居民,尤其是儿童,出现了血铅超标的状况。
2016年1月,事态不断发酵,联邦政府宣布国家级别的“公共卫生紧急状态”,联邦层面介入。到2017年,司法部门起诉了15名相关官员,包括弗林特前市长、州环保局官员、卫生部门负责人等。案件最终持续多年审理,部分涉事官员认罪。另外,美国政府还做了如下整改:
1、拨款1亿美元更换一万多条铅管线,截至2021年7月16日,当局已检查了27,133条供水管道,更换了10,059根铅管;
2、制定《饮用水安全法》修正案,完善检测和披露机制;
3、密歇根州弗林特市水污染事件的受害者们将获得合计6.26亿美元的赔偿金。这笔钱主要由密歇根州政府承担。
4、2021年1月,已卸任密歇根州州长的里克·斯奈德和其他8名官员被指控犯下34项重罪和7项轻罪。两名官员被指控犯下过失杀人罪。
我们来看看美国对这一巨大丑闻的体制反应链条:民众提出问题,舆论持续追踪,主流媒体报道揭露;公众发起请愿,社会组织介入,形成强大民意;联邦政府介入,承认责任并开始大规模整治;多名核心官员被问责,受到刑事起诉;持续数年的管道更换与事发地水质恢复系统性工程。
这就是“别人也有”的问题,请问,一样吗?
讽刺的是,咱们每逢负面新闻,一部分舆论就急着翻出“别人也有”的资料,比如最近美国铅中毒事件就被广泛传播,但人家的处理结果却没见到传播。美国也有毒水,欧洲也有腐败,韩国也有官商勾结,日本也有政治黑幕——好像只要能从别国找到一两个“同类案例”,就能自动洗白自家的问题。
这里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区级干部就能贪污2000多套房子,和韩国总统夫人因为一个奢侈品包包而被查,这能一样?这是一种“比烂文化”,仿佛人生不求向上,只求“不最差”。更重要的是,它掩盖了问题的严重性。正如网友所说:“出了问题不可怕,掩盖问题才最可怕。”在弗林特铅水事件中,虽然一开始地方政府也有推诿,但最终公众、媒体和制度的合力,推动了处理过程。
“别人也有”,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更好?就算是欧美也有类似问题,那我们不应该处理得比他们更完美才对吗?
其实说到底,“别人也有”真正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掩盖”思维。它告诉我们:看,大家都这么差,所以你也别太苛求完美了。别喊改善了,别提改革了,别讲问责了。忍忍吧。
但现实是,如果人人都“忍忍吧”,那么再小的问题也会变得日益广泛。铅中毒,不是网络舆论炒出来的情绪问题,而是关乎儿童终生健康的大事,但我们迄今为止没有看到更多的调查细节和溯源程序。至于其他的食品污染或者环境污染问题,就更是难以看到系统性的追责和溯源。最近网上对于“食物铅中毒”的质疑和猜测已经满天飞,目前为止我们能看到的却只有一个草草的简单文字说明。另外,对于初次检测的所谓“正常”结果,天水市的检测机构目前也并没有受到问责。
“别人也有”,本质上还是一块遮羞布。这个世界的问题,从来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有没有能力和意愿去解决问题。如果只会说“别人也有”,那我们终将止步不前。
要知道,别人“也有”的那些问题,在他们那里往往会成为改进的起点;而我们,却常常把它当作“合理存在”的借口。就像一个孩子考了60分,家长不是去看“隔壁小明也才65分”,而是要搞清楚自己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有没有改进空间,怎么把下次考试提到70分、80分。
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不断向好的社会,不是一个靠“别人也有”来自我安慰的社会。每一次揭露问题,都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契机;每一次推诿和敷衍,都是一次信任的流失。“别人也有”,永远不该成为“不去改变”的理由。
赞(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