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国一所高校因一桩“私人性行为”开除了一名女大学生。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一名女生在社交平台上与异性聊天,双方自愿线下约会、发生性关系,没有胁迫、没有传播、没有违法。
却因此被校方以“影响恶劣”“不符合学生身份”开除学籍。随即,官媒站台,评论点赞,网友分裂,一时间风头无两。
令人震惊的不是一个成年人有性行为,而是这个国家,竟然还可以因为“道德观感”对女性施以最严厉的体制惩罚。
与此同时,真正需要关注的——比如甘肃天水上千名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却在网络上被冷处理、限流、掩盖。
当“约炮女生”成为全民公敌,毒害儿童的企业和官员却在阴影中稳坐钓鱼台。
一、“她是女生”,所以要付出代价
若当事人是男生,会不会被开除?不一定。
若这事没有曝光,会不会有人处理?更不可能。
但她是女生,就足以成为道德猎巫的靶子。
这是一个讽刺至极的局面:
她没有做错什么,只是选择了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
她没有犯法,只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拥有了性自主;
她不是加害者,却被塑造成“败坏风气”的反面教材。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中国式道德观中对女性的惯性压迫:
“你可以受伤,但不能主动。”
“你可以被骚扰,但不能主动追求欲望。”
“你要洁身自好,否则活该。”
这不是约炮的惩罚,这是对女性性的压迫与羞辱。
它利用的是“学校纪律”的外壳,执行的却是父权社会与体制秩序对女性自由的恐惧和排斥。
二、山东大学的“学伴制”:谁来为中国女生发声?
如果说这名女大学生的“私下约会”令人“影响恶劣”,
那山东大学当年安排中国女学生为非洲留学生提供生活陪伴的“学伴制”,是不是更严重?
——不是私人约会,是制度安排;
——不是一次性行为,是长期陪护;
——不是自愿,而是“任务”;
可结果呢?
没有一位负责人被处理,
没有一条“开除学籍”的公告,
没有一篇主流媒体发声谴责。
反而冠以“跨文化交流”“国际化教育”的美名,
甚至还有评论称“不要种族歧视”“要有大国胸怀”。
原来,当女生为外国男性服务,是政治正确;
当女生为自己选择伴侣,就是风气恶劣。
——这不是道德,是特权下的秩序选项。
——这不是教育,是性别不公与民族自卑的复合产物。
三、天水血铅儿童:当制度在沉默中杀人
而在大众为一名“约炮女生”争论不休时,
在另一个角落,上千名天水儿童因企业排放铅污染,导致血铅超标、智力受损、发育迟缓。
这是无可争辩的公共危机,是影响一代人的集体伤害,
可主流平台集体沉默,地方政府玩失踪,
舆论被限流,话题被撤热搜,记者被拒绝采访,维权家长被噤声。
这才是真正“恶劣影响”所在。
可它不适合传播——
因为它触及权力、责任、环保、企业背后的官商勾结。
它太“真实”,太“敏感”,太“不利于维稳”。
所以,公众的注意力必须被引开:
你不能关注被毒害的儿童,
你只能关注一个女生有没有“乱搞”。
四、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放在当今中国,恰如其分:
州官可以强制女学生“配套服务”,百姓却不能私下交友;
州官可以放任企业毒害儿童,百姓却不能为自家孩子求个说法;
州官可以利用道德审判压制个体自由,百姓却不能批评制度双标。
这不叫维护风气,这叫制度清洗。
这不是“校园管理”,而是“体制驯化”。
这不是道德问题,这是权力问题。
——真正该开除的,从不是那个女生。
——真正该被曝光的,是那个背后操控尺度的黑手。
五、写在最后:别再把怒火,发给最无力的人
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女生,自愿的跟着异性,发生了自愿性关系;
可这个国家给她的回应,却是冷冰冰的开除通报、网络道德围剿、彻底毁灭前程。
而那些真正让人生病、让孩子中毒、让体制腐烂的罪魁祸首,却在信息的暗处笑看风云。
他们靠的不是清白,而是对“公众注意力”的精准操控。
这就是中共的高明之处:
用一个小女生的“约炮”,堵住所有人对毒铅、腐败、压迫的愤怒。
你不生气,是因为你被引导;
你不质问,是因为你看错了敌人。
真正该追问的不是她为何约炮,
而是:为何我们的社会如此轻易被引导去围剿她,却从不敢追问那些真正毒害一代人的元凶?
赞(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