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贪污那么久才被抓,监管部门干什么去了?”——一场迟到的正义,还是精心编排的剧本?
本頁主題: 贪污那么久才被抓,监管部门干什么去了?”——一场迟到的正义,还是精心编排的剧本?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狂舞的大屌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77
威望:67 點
金錢:5656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4-11-19

贪污那么久才被抓,监管部门干什么去了?”——一场迟到的正义,还是精心编排的剧本?

在中国,新闻报道中频频曝出贪官落马的消息:“某官员受贿数千万、数亿,长达十年之久无人问津”;“某地财政资金被套取多年,直到巡视组才发现”……面对这些数字与年限,公众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拍手叫好,而是疑问:监管部门在干什么?难道真的一直不知道?

一、“事后诸葛”的“监管”
所谓监管部门,设立的初衷是防范腐败、监督权力运行。但现实中,我们看到的是:腐败出现的不是漏洞,而是“真空”;监管不是未尽其责,而是“缺位失声”。

以很多贪腐案件为例,不少官员在任期间大搞工程审批、土地转让、人事安排,处处寻租敛财,钱财进账明目张胆,权力运作公开寻利。如果说一个小小公务员上缴工资、请假都要层层审批,那为何一个实权人物在账目上长期异动、资产异常、生活奢靡却无人问津?真是“天衣无缝”?还是有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二、监管“失灵”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双重领导”导致空转
中国的纪检、审计、监察等监管机构,在组织架构上往往属于“上级垂直领导+地方党委政府双重管理”的模式。地方权力影响太大,监管成了摆设。“谁来监督监督者”,是个制度性盲区。

权力过于集中、缺乏透明
很多贪污问题其实不难发现,但信息被层层封锁。财政支出不公开、招投标流于形式、干部任免黑箱操作,在这样的环境里,任何“监督”都只能是做样子。

“选择性执法”与“政治工具化”
许多贪官并非“藏得深”,而是“养得久”。他们之所以多年未被查处,或许并非监管看不见,而是在时机未成熟前“暂且留着”,一旦政治形势需要、派系斗争升级,再作为筹码抛出。这类“选择性反腐”不是真正意义的清廉建设,而是借反腐之名行政治整肃之实。

三、迟到的正义,究竟是正义吗?
一个贪官“东窗事发”,我们看似迎来正义的归来,但当群众看到的是十年贪污、几亿受贿、监管如无物,这种正义就已经变得讽刺。因为正义如果迟到太久,本身就是不正义。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缺少抓人的手段,而是缺少制度性防范的能力。等到“崩出大案”,才来处理,等于等楼塌了才去补地基。

四、公众的觉醒才是真正的监督
在一个真正健康的体制中,最有效的监督从来不是“上级查下级”,而是信息公开+群众参与+媒体监督+司法独立。
可惜在当前体制下,媒体被控制、举报不敢实名、政务透明缺失,反腐成了一种“表演性工程”。

所以,当下的中国,更需要的是制度改革:

财政公开,审计独立;

权力分立,法律独立;

媒体自由,舆论监督常态化。

唯有如此,才不会再有“贪污十年才落马”的荒唐剧目,才不会再让监管部门成为看客,甚至是共谋。

结语
“监管部门去哪了?”这个问题,不该只在新闻爆雷后被提起,而应成为制度设计时必须回答的前提。如果继续让权力在不透明中膨胀,所谓“反腐”不过是清洗旧人、扶植新人;所谓“监管”,不过是演戏的群众演员。

真正的反腐,不在于抓了多少人,而在于让腐败无处藏身,让监督不再缺席。

赞(6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7-16 06:2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07-17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