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互联网的汪洋大海中,如果你稍微涉足娱乐、八卦乃至日常讨论,很可能会看到一个略显“神秘”的称谓——“聚聚”。这个词,它既非官方认证,也非学术定义,却在网民之间广为流传,甚至带有一丝戏谑与调侃。为什么大家会把网友戏称为“聚聚”?这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网络文化变迁和集体心态?
误打误撞的“高级感”:从饭圈专属到普世“黑话”“聚聚”一词的流行,其源头要追溯到**“饭圈文化”。最初,它并非褒义,而是饭圈内部对那些“高贵冷艳”的、自视甚高的、拥有一定话语权或粉丝基数的粉丝的一种反讽式称呼。想象一下,一个粉丝群体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动辄“指导江山”,对其他粉丝指手画脚,或者拥有超高的控评能力、数据能力,让普通粉丝望尘莫及。于是,“聚聚”这个词便应运而生,带着一丝阴阳怪气的意味,用来形容那些“比你高一级”的、有点端着架子的人。
比如,当某个粉丝在评论区大放厥词,或者某个数据站子号召力惊人时,底下可能会有人冷不丁地来一句:“不愧是聚聚,说得都对。”这其中,嘲讽的意味溢于言表。
然而,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其流变性。当这个带着“黑话”属性的词汇,逐渐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饭圈之外的圈层时,它原有的贬义色彩开始淡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更加中性甚至略带亲昵的戏谑意味。这就像很多流行语一样,从特定的亚文化圈层走出来后,原本的语境被消解,反而开辟了更广阔的适用场景。
谁都可能是“聚聚”:一种集体自嘲与平等化趋势当“聚聚”走出饭圈,进入更广阔的网络语境后,它不再特指某个“了不起”的粉丝,而是变成了对所有普通网友的一种泛指。这种泛指,巧妙地承载了一种集体自嘲的意味。
我们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或多或少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时是键盘侠,有时是吃瓜群众,有时是评论区“杠精”,有时是默默点赞的“潜水党”。而“聚聚”这个词,则将这些形形色色的网络身份,巧妙地归结为一个“有点东西”的集合。
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普通网友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或者分享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冷知识时,你可能会不由自主地评论一句:“哇,聚聚!”这并不是真的觉得对方有多么“高高在上”,而是一种戏谑式的赞叹,其中夹杂着“没想到你还有这手”的惊喜,以及“都是混网络的,谁还不是个‘聚聚’了”的平等化心态。
这种平等化心态,正是“聚聚”一词能够广泛流行的关键。它模糊了网络上的身份差异,将每个参与互动的个体都纳入了一个**“半开玩笑半认真”的称谓体系中。大家都是冲浪选手,大家都在信息洪流中嬉戏,谁也不能说自己比谁“高贵”多少。既然如此,那不如索性都互相称一声“聚聚”,反正也没人当真,反而更显得亲切幽默**。
“聚聚”:一场心照不宣的网络集体狂欢“聚聚”的流行,也折射出中文网络文化中一种独特的**“非正式”与“去权威化”倾向。在高度碎片化、信息爆炸的网络空间里,人们厌倦了过于正式、刻板的称谓,更倾向于使用这种带有“黑话”性质、略显玩世不恭**的词汇来拉近彼此的距离。
当大家彼此称呼“聚聚”时,它就像一场心照不宣的集体狂欢。你懂我的“梗”,我懂你的“梗”,我们都是这个网络世界的“老油条”,深谙其中的门道与乐趣。这种默契,无形中增强了网友之间的社群认同感,让虚拟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丝人情味和幽默感。
所以,“聚聚”的走红,绝非偶然。它是特定网络文化语境下的产物,融合了饭圈的源起、集体自嘲的心理以及去权威化的趋势。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中文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互动模式变迁的一个缩影。下次你再看到有人自称或他称“聚聚”时,不妨会心一笑,因为你也是这场全民戏谑盛宴中的一员。
你觉得,未来网络上还会出现哪些类似的、充满戏谑意味的“梗”来形容我们这些“屏幕背后的人”呢?
赞(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