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逢开学季,好几个家长和我说:自己小孩幼时非常有灵气,但长大了却日见平庸,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非个例,已经是一道玄学谜题。今天便简单说几句。
所谓灵气,不是智商,也无关聪慧,而是一点“先天之气”,是元神与天地万物最本初的连接。
孩童初降人世,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元神纯净,六识通透,与天地自然毫无隔阂。故而,他们能见成人所不见之物,能感成人所不感之情,能问出石破天惊之语。
他们的笑,能引动清风;他们的哭,能感召流云。
这便是所说的灵气。然而为何灵气会日渐消散,大概有三种原因。
第一是灵气蒙尘。
孩童如一张白纸,世俗便是一支浓墨之笔。成人世界的知识、逻辑、规则、道理,不断地在这张白纸上涂画。知识固然重要,但“后天之智”过于繁杂,便会遮蔽“先天之慧”。
我们教他1+1=2,他便忘了去问为何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仍是一滴水。我们教他辨识对错,他便失了包容万物的慈悲。
当头脑中的条条框框越来越多,他们那颗本来可以和万物通感的心,便被囚禁了。
灵气,源于心,而非脑。心被缚,灵自灭。
第二是浊气侵染,与天地失联。
孩童本是自然之子,需在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间汲取能量。
然观当今,高楼如林,困住了他们的视野;屏幕微光,替代了朗朗星空;课业如山,压得他们无暇去听风、去看蚁。
他们脚不沾地,身不沐风,久而久之,便与天地失去了连接。失了根基的草木,如何能枝繁叶茂?
断了源头的溪流,怎能清澈长流?源于天地的灵气,自然也就慢慢枯竭了。
第三是欲念滋生,精气耗散。
幼时,一块糖,一只蝶,便能换来半日的欢愉。其欲单纯,故而精神内守,灵光凝聚。
及至成长,攀比心、得失心、功利心随之而来。
要更好的玩具,要更高的分数,要更多的赞许……欲望如沟壑,越填越深,不断耗散着他们本就有限的“精、气、神”。
神不定,则气不聚;气不聚,则灵光散。
当一个孩子的眼神不再清澈,开始有了算计与焦虑,那便是灵气消散最明显的征兆。
那如何为孩子守住灵光?知到了缘由,破解之道便在其中。
一曰:留白。
为人父母,切忌“填满”。
不要用排满的课程、无尽的才艺班填满他们的时间;
不要用成人的道理、世故的经验填满他们的头脑。要给他们的生命“留白”。
给他们无所事事、自由发呆的权利。
正是在这片空白之中,他们的元神得以喘息,得以与天地悄然对话,被压抑的灵感与直觉,方能如雨后春笋般悄悄生发。
一个“无用”的时辰,远胜于一堂“有用”的课程。
当然,根据国情,留白亦不能过多。小学时五分白,初中三分白,高中一两分白即可。
二曰:接地。
请务必让你的孩子去“接地气”。
让他们去赤脚踩泥土,去拥抱一棵大树,去观察一只蜗牛的旅行,去听一场夏夜的蛙鸣。
大自然是最好的净化器,能洗去尘世的喧嚣与浊气;大自然也是最好的充电桩,能为他们补充最纯净的能量。
一个在自然中长大的孩子,他的气场是舒展的,眼神是清亮的,他的灵气,根植于广袤大地,风吹不散,雨打不熄。
三曰:养心。
灵气的根,在“心”。
与其教他知识,不如教他感知。带他去读一首无用的小诗,去听一曲空灵的古琴,去看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去感受一次日出日落的壮丽。
这些看似“无用”的艺术与美,是滋养心灵最好的食粮。它们不教具体的技能,却能涵养一颗柔软、敏锐、慈悲的心。
心若丰盈,自有灵光。
四曰:节欲。
守护孩子的纯真,就要守护他们简单的欲望。
物质上,够用即可,勿使其沉溺于攀比与占有。
精神上,多予肯定,少些苛责,让他们的价值感源于内在,而非外界的评判。
一个内心安宁富足的孩子,不会被外界的浮华所牵引,他的能量是向内收敛的,灵光自然稳固不散。
结语
一个孩子,是一颗自带光芒的种子。
你的责任,不是将其雕刻成你想要的模样,而是为其守护好一方沃土,挡住狂风骤雨,给予阳光雨露,然后静待花开。
请蹲下身,用他一样的高度看世界,你会发现,那片被你遗忘的、充满灵性的天地,一直都在。道法自然,顺势而为。
愿天下孩童,皆能葆有那一点先天灵光,行于人世,眼中有星辰,心中有山海。
福生无量阿弥陀佛
赞(67)